



2025年上合組織峰會新聞中心特設非遺展示區,鄭氏漆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兩大代表性非遺技藝現場展出,成為境外媒體代表爭相打卡的熱門地,大家在參觀體驗中近距離觸摸中國傳統文化。「我簡直太喜歡了,我的名字叫purple flower(紫花),扇子上的紫色花紋太美了,每一把扇子都是不可複製的藝術品。」來自吉爾吉斯斯坦Koom Press通訊社的SYIAGUL KARAMAN試着將空白扇面緩緩浸入表層漂浮着顏料的水中,提出水面後,一把獨一無二的漆扇就完成了。
「漆料在扇面上慢慢暈開,特別神奇」
「把漆扇浸入水中時,看着彩色漆料在扇面上慢慢暈開,像在水面上作畫一樣,特別神奇!」另一位來自中亞的記者在體驗鄭氏漆器製作後興奮地說。體驗現場,宣紙為面、竹枝作柄的扇胚豎直入水,隨着扇柄擺動,各色生漆蜿蜒附着形成獨特漆膜,晾乾後便成一把精緻漆扇。
天津工業大學鄭氏漆器手藝人王涵介紹,這項天津市河東區非遺技藝以「漆衣陶骨」陶胎漆器聞名,團隊耗時15年復原了這門擁有6,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工藝,「選漆扇作為體驗項目,既因為互動性強,也借『扇』的諧音傳遞和善之意,希望讓上合組織的朋友們感受中國文化的溫度。」
楊柳青木版年畫展區同樣人氣高漲,濃郁的津味風情吸引中外記者駐足。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左玥的指導下,記者們手持燈芯草,蘸取彩墨嘗試點染、印製,親手完成屬於自己的「福」字年畫。「第一次體驗木版年畫製作,從拓印到點染,每一步都充滿新鮮感,這不僅是一件手工藝品,更像是把中國的『福氣』帶回了家。」國際新聞網記者Danish Murad拿着剛完成的作品感慨道:一直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這次沉浸式體驗讓他真切感受到了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聰、朱燁、李暢 天津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