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小林清原是一名日本士兵,1939年來到中國,1940年在膠東的文登縣與八路軍作戰時被俘。」談及父親的過往,小林陽吉的語氣中滿是敬重。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父親被俘後,八路軍並未將其視作敵人,反而給予了充分的自由與平等,尊重他的人格,像對待朋友、階級兄弟與同志一般接納他,隨後還送他前往延安日本工農學校學習。
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學習與教育,成為小林清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小林陽吉坦言,正是這段經歷,父親知道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侵略戰爭,明白了要消滅這樣的戰爭,要讓中日兩國人民擺脫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就必須沿着八路軍與中國共產黨指引的道路堅定前行。
從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畢業後,小林清返回膠東,牽頭創建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膠東支部,並擔任副支部長。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的思想轉變與經歷寫成《我的思想反省》一文,發表在1944年7月23日的山東根據地《大眾報》上。「這樣一來,父親『日本八路』的名聲就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傳開,從此他成為了一名反法西斯的勇敢的戰士。」
回憶起父親口中的八路軍,小林陽吉還分享了一個細節:父親被俘後,身上的日軍服裝被換成了八路軍制服,但他在日軍時期的個人物品卻被悉數歸還。「起初,父親看到八路軍沒有軍銜,大家穿着統一的服裝,還誤以為這不是正規部隊。」直到後來,小林清才明白,八路軍的長官和士兵都是一樣的,都非常和藹可親,始終執行着「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將優待俘虜的政策落到實處。
「生為日本人,死是中國魂」——在延安日本工農學校的學員中,小林清是唯一一位戰後沒有返回日本的人。1983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國籍,最終在天津走完了一生。對於小林清「把一生交給中國」的抉擇,小林陽吉坦言,父親留在了中國,他熱愛中國,對中國人民有着深深的感情,他跟中國人民一起打擊日本侵略者,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是他自己人生中的輝煌篇章,也是我們作為家人引以為榮的地方。「我為父親感到自豪」,小林陽吉激動地說。
●香港文匯報記者 蘇雨潤 北京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