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董事長兼總經理代毅介紹管道機械人用途。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善用科技改善市民福祉。鑑於香港供水管道錯綜複雜,加上過往外國研發的管道檢測技術並不適合香港環境,水務署昨日宣布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專注於開發管道機械人技術,並促進研發名為「智管探」的本地水管檢測機械人,以進入帶壓水管檢測供水管道內的狀況。水務署與香港理工大學及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同日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開發相關技術。水務署署長黃恩諾指出,成立實驗室是智慧水務發展中的重要一環,預計未來將推動更多內地與本地智能探測技術合作及應用,助力國家及香港成為智慧水務的全球典範,並有助內地管道機械人技術進入國際市場。

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位於青衣的「Q-Leak」地下水管測漏中心,總投資額達3,000萬元。黃恩諾昨日在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水務署一直致力與不同機構合作,研發和應用先進科技以推動香港智慧水務發展,並積極探索創新的方法,以提升供水管道檢測的技術和效率。該署多年前起透過推行更換修復水管計劃,以及建立「智管網」等措施,成功將食水管的滲漏率從2000年超過25%大幅下降至去年的13.4%。

他強調,要達至2030年滲漏率低於10%的目標,除了持續監測、更換及修復水管外,亦必須引入更先進的測漏技術,實驗室的成立正是邁向這個重要目標的關鍵。

盼突破技術瓶頸 用AI析數據

他指出,作為香港首個專注於管道內部探測技術的聯合實驗室,有望突破現有技術瓶頸,自主開發多功能的先進管道機械人技術,包括聲波傳感器、高清鏡頭和定位感測儀,再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相關數據,以配合高水壓、多彎曲及多分支等香港獨特的供水管網環境。考慮到近年內地機械人技術的發展迅速及應用成熟,兩地緊密合作將更有效地研發適合香港使用的機械人技術。同時,香港供水管網的獨特複雜性將作為理想的測試平台,有助內地管道機械人技術進入國際市場,發揮香港獨特的內聯外通作用。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漏損管理)劉啟進表示,該署現時負責管理和保養長度超過8,000公里的供水管網,地下供水管道日常檢測包括透過「智管網」 監察水流及水壓資料,然後分析2,400個監測區域的漏水情況;同時又利用儀器收集漏水時產生的噪音,使用計算方法找出漏水位置。

水務署過去亦曾應用SmartBall、Sahara、Flowrider及Snake等創新管道檢測技術。劉啟進說:「這些技術都有共通點,就是將設備放入運作中的水管內,以收集噪聲和影像檢測管壁內是否存在漏損。」由於相關技術是針對外國條件開發,而香港水壓較高,難以將設備準確放入水管內,且水管多彎曲和分支,大部分水管更位於繁忙路段,以及地下公共管線極為密集,監測精準度易受影響。

因此,水務署期望透過成立管道機械人聯合實驗室,與多方研發適合香港的管道檢測技術,而將管道機械人命名為「智管探」的靈感源自「智管網」。黃恩諾相信管道機械人將大大增強主動測漏能力,「就如同醫生利用內窺鏡進行內壁檢測,精準探測水管有否裂縫及滲漏。」隨着技術不斷進步,「智管探」的功能有望進一步拓展,例如搭載水質傳感器,監測水質狀況,確保食水安全。

共同開發相關技術的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過往曾研發出數款適用於供水管道內窺檢測的機械人(見表)。

博銘維公司現有檢測機械人介紹

●Snake-1000

1,000米長距離動力檢測,可自帶動力前進,無須配備動力傘,可搭載視頻或聲吶傳感器,適用於無水流檢測。模塊化設計,可配置視頻探視器和聲吶探視器

●Snake-2000

2,000米超長距離檢測,配置視頻檢測探視器,最小進入DN200管道,滿足供水管道內窺檢測基礎需求

●Snake-500

500米便攜檢測,搭配視頻探視器,最小進入DN200管道,配置成本低,滿足供水管道內窺檢測基礎需求

資料來源:深圳市博銘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