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現時不少老字號皆面對傳承的困局,除了品牌能否歷久不衰,第二代、第三代先不論可否超越前人偉績,是否願意接手也是問題,其關鍵在於「歷久彌新」。舌尖上的「斷檔」危機不僅是「八仙餅家」的十字路口,更是無數承載着城市記憶的老手藝,共同面對的未來考卷。唐餅匠人李師傅「憑眼」、「憑手」、「憑心」的執着淬煉,與第二代掌舵人的堅持不懈,是「八仙餅家」招牌得以存續之根本。
清晨七點半,當城市剛剛甦醒,「八仙餅家」後廚的爐火已然升起,製作唐餅的李師傅已經在麵粉的飛揚與烤箱的炙熱中展開工作,汗水順着額角滑落,滴進衣領,他卻無暇擦拭,雙手在案板與烤爐間嫺熟地舞動。
在他眼中,做餅的真諦在於「憑眼」、「憑手」、「憑心」─一雙洞察火候的利眼,一雙揉捏分寸的巧手,一顆耐得住寂寞與高溫的匠心。縱然家有兒女,但他坦言不太鼓勵子女踏入這行,那雙巧手守住了餅香,卻似乎挽不住技藝傳承的流逝。
店二代面臨抉擇:是轉變還是堅守﹖
「八仙餅家」第二代掌舵人張子榮的心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父輩創業的艱辛與守業的不易。他曾表示,站在父輩打下的基業上,面臨的抉擇更為現實:順應時代潮流,將承載家族心血的地舖轉租牟取更豐厚的利潤?還是堅守父輩那份樸素的初心,讓街坊鄰里繼續品嘗到記憶中的老味道?
「將地舖租出其實賺得更多。」張子榮坦誠道破現實,「繼續經營,只是想維持爸爸的心願,讓街坊還能吃到我們的傳統餅食。這份堅守,源於對父親心血的無言承諾,也源於對社區那份質樸情誼的不捨。」接班人方面,他豁達地說:「隨緣吧,如果子女沒興趣,夥計接手也可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