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勳 香港青年科學家協會副主席 瞻行資本創始人

8月初,從香港騰飛的大疆創新推出首款掃拖機器人ROMO,以毫米級避障、25000Pa吸力等特性切入市場。這一動作看似是家電領域的新品布局,實則是其從無人機場景向室內移動機器人領域的戰略延伸,背後折射出科技企業跨賽道競爭的深層邏輯。

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積累的並非只是硬件優勢,而是一套成熟的「視覺感知—定位建圖—路徑規劃—機電控制」系統工程。此次入局掃地機,將SLAM、多傳感器融合、邊緣AI推理等通用技術,從複雜的戶外環境,遷移到範圍可控但細節要求更高的室內場景。從產品邏輯看,ROMO延續了大疆在飛行器上的工程思路,不僅追求單一參數「拉滿」,更注重傳感器組合與算法閉環的系統可靠性。這種思路使其能同時在吸力、貼邊清潔、自清潔底座等多個維度發力,但也需注意,技術平移並非簡單複製,室內場景的「細碎化」需求,對原有技術的適配性提出了新考驗。

行業仍有增量 門檻亦大幅提升

外界將掃地機市場視為「紅海」,但數據顯示行業仍存增長空間。2024年中國掃地機出貨量538.9萬台,同比增長6.7%,且產品結構持續向中高端傾斜;全球市場中,頭部品牌份額集中,石頭科技、科沃斯等佔據主導。對大疆而言,機會主要來自三方面:高端替換需求、掃拖洗一體的品類融合趨勢,以及海外渠道的潛在空間。

不過,行業門檻已從「有沒有產品」轉向「產品好不好用」,地圖精度、長期可靠性、售後體系等「軟實力」,成為決定用戶黏性的關鍵。大疆瞄準的正是這種「工程縱深」,但能否突破現有品牌的用戶認知壁壘,仍需市場驗證。

大疆入局掃地機,並非孤立的業務拓展,而是當前科技領域「鄰域競爭」的縮影。從Insta360以影像切入無人機,到大疆反哺360影像產品;從EcoFlow憑藉大疆電池技術背景做大戶外儲能,到大疆跟進布局;再到大疆車載獨立為「卓馭」直面華為等對手,不難發現,企業對通用技術遷移能力的比拚愈發激烈,已成為跨賽道競爭的核心邏輯。誰能快速將成熟技術適配新場景、建立口碑與渠道,誰就能搶佔「相鄰賽道」。

但需警惕的是,多賽道並行可能分散資源,大疆同時布局無人機、車載、掃地機、儲能等領域,如何平衡研發投入與現金流,將是長期挑戰。

對大疆而言,掃地機市場的挑戰遠不止技術適配。其一,掃地機屬白電範疇,需長期提供安裝、售後、耗材更換等服務,而大疆此前缺乏家電領域的渠道與服務經驗,僅靠硬件參數難以形成復購與口碑;其二,行業專利壁壘已高度成熟,從自清潔結構到多層地圖數據,專利交叉糾紛可能拖累其出海節奏;其三,地緣貿易因素不可忽視,ROMO先在內地上市,海外節奏不明,反映出「中國產能」背景下消費電子出海的複雜性。

打通「家庭數字基座」布局

從戰略視角看,ROMO的價值遠不止於「多賣一台硬件」。通過這款產品,大疆可搶佔家庭空間的高頻傳感入口,積累室內語義理解、可變障礙學習等數據;這些數據與算法沉澱,將成為其構建通用室內服務機器人「數字基座」的關鍵。

從無人機到車載自動駕駛,再到室內服務機器人,大疆正將自己的發展路徑從戶外到室內、從稀疏場景到稠密場景不斷拓展。ROMO的真正意義,是為其後續布局通用服務機器人,甚至家庭場景中人機交互操作系統鋪路。但這一過程中,如何避免「戰略激進、執行脫節」,如何在與現有頭部品牌的博弈中站穩腳跟,仍是其需要破解的難題。

大疆入局掃地機,是一次技術遷徙的嘗試,也是科技企業突破增長邊界的縮影。對行業而言,這種「外來者」的加入可能打破現有競爭格局,推動技術與體驗升級;但對大疆自身,這不僅是一場產品層面的比拚,更是對其技術遷移能力、資源整合能力、長期戰略定力的綜合考驗。「紅海」中能否長出「新大陸」,最終取決於其能否在「吸得淨、拖得透、好維護」的基礎體驗上做實,而非僅靠技術光環吸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