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望賢、毛麗娟 深圳報道)第二屆「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於8月29日在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前海院區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聯合舉辦。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政府、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代表再聚前海,圍繞「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政策創新」的主題,聚焦政策協同、公共服務、統一市場等大灣區建設的「關鍵堵點」與深圳改革的「核心賽道」展開深入研討,以智庫成果轉化推動制度型開放,以跨域對話凝聚發展共識,為粵港澳大灣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典範注入堅實智慧動能,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向新而行。
「人民·大公」灣區智匯政策圓桌會依託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的學術資源和傳媒平台,匯聚政、產、學、研多方智慧,定期研判大灣區政策創新面臨的前沿議題,總結灣區先進實踐經驗,推動治理現代化與區域融合深度結合。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廷惠,深圳報業集團總編輯、深圳特區報總編輯唐亞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梁珂,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范偉軍,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燕繼榮,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胡偉星,香港律師會副會長黃巧欣,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副總監王曦煜、智庫副總監陳蒙等出席會議。
林尚立:灣區生命力在「通」「融」「新」
今年5月,首屆圓桌會以「全面提升灣區發展創新力的政策供給與創新」為主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反響。林尚立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本屆圓桌會以「強化大灣區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的政策創新」為主題,既是對首屆圓桌會議題的延展,更是對大灣區發展需求的精準回應,從「頂層設計的政策供給」到「落地實踐的機制突破」,沿着「問題導向—理論探索—政策創新—實踐檢驗」的路徑穩步前行。他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命力在於「通」,競爭力在於「融」,潛力在於「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正是打通「制度壁壘」、實現「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的關鍵所在。
會議設三場專題圓桌會議,分別聚焦灣區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的政策協同路徑、灣區公共服務與區域治理機制創新、灣區統一市場規則與要素流動機制創新等議題,與會嘉賓開展深入研討,跨域對話。
王廷惠:港人北上養老存在不少挑戰
在「灣區公共服務與區域治理機制創新」專題圓桌會議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廷惠就港澳人士北上養老話題指出:「香港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還在加深,北上養老潛在需求非常大,北上養老正在由原先的個別化、少數現象變成普遍趨勢。」她分析,北上養老依然存在不少挑戰,包括:規則銜接及對接存在障礙;標準互認體系和跨境監管欠完善,行業標準差異大,藥品和器械差異也大,另外還涉及到跨境監管的責任認定問題;此外,香港的福利過境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局限,如現金福利領取有明確居港時間的期限限制等。
王曦煜:應優化現有跨境養老試點項目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智庫副總監王曦煜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養老制度型開放是應對香港超高齡社會挑戰、推動區域福利可攜的重要創新路徑。她強調,應分階段推進規則銜接,短期通過區域協作緩解土地與人力瓶頸,中期以銀髮經濟推動產業升級,長期探索具有大灣區特色的養老模式,為全國提供跨境社保與醫養結合範本。她建議,優化現有試點項目如「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和「長者醫療券計劃」,動態調節區域入住率,加強跨境醫療協作,突破「社會福利跨境可攜」的制度壁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