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泉銘》敦煌抄本如今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作者供圖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在敦煌莫高窟7萬多號的文獻中,有一篇非常特殊的藝術品,它不是佛道儒的經典,也不是貿易的文書,而是一篇帝王親筆的銘文,名字叫——《溫泉銘》。

據說在唐貞觀十八年,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結束多年征戰,正值盛年。他來到長安東南角的驪山,發現這裏有一處溫泉,水質清澈,冬暖夏涼,洗浴後甚至能療養病疾。在體驗了溫泉療養的生活後,他親自動筆,寫下了一篇銘文。

銘文用那時流行的駢文體裁,描述了溫泉的神奇功效和自然景色,表達出唐太宗「以水濟世」的理想。後世學者認為它既是一篇文學佳作,也是帝王政治思想的象徵。

此碑文當時立在驪山溫泉之側,今陝西臨潼華清池。然而,千百年來戰火頻仍,石碑早已毀壞無存。

幸運的是,敦煌的僧侶或文人曾將這篇銘文的碑帖保存。這不僅是帝王之作,也是學習辭藻、修辭的範本,更是中國書法的典範之作。不知什麼時候,它進入了莫高窟的藏經洞內,默默地安放了上千年。

就這樣,本來可能湮滅人間的唐太宗書法,卻在敦煌的莫高窟裏得以留存。

20世紀初,敦煌藏經洞重現天日。1908年,法國學者伯希和來到莫高窟。他不同於一般的探險家,他能夠看懂中文,能辨別出這些卷子的藝術水平和學術價值。

當他翻閱到《溫泉銘》時,立刻意識到這是唐太宗的親筆名篇,價值非凡。他毫不猶豫將其收入囊中,帶回巴黎。

如今,這份敦煌抄本就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成為館藏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2021年,因為拍攝饒宗頤先生的紀錄片,我有幸在法國國家圖書館裏看到了它。

初次面對唐代的藝術珍品,心情激動萬分。之後查了資料才知道,《溫泉銘》之所以重要,來自三個方面:

其一,文學價值——它是唐太宗親自寫下的駢文銘,辭藻華美,節奏鏗鏘,是盛唐文學風格的典型;

其二,歷史價值——銘文記載了溫泉的景觀與功效,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養生文化的珍貴史料,同時展現了太宗仁政的政治理想——不是為己享樂,而是強調「利及百姓」;

其三,文化象徵——溫泉銘文背後,是盛唐氣象的寫照,它記錄了一個帝國強盛時期,帝王的心境。

今天學者們普遍認為,《溫泉銘》是一篇「帝王文學」的代表作。它的文字之美無可否認,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背後的歷史寓意:盛世的帝王,往往在享受祥瑞與安逸的同時,也可能漸漸遠離了警醒與節制。

更重要的是,它是唐太宗書法藝術的遺存,當世只可以看到兩件,被譽為太宗皇帝的絕筆,在寫下這篇文章後一年他就去世了,它也成為中國書法行書碑貼最早的存在,所以它在敦煌文書中顯得格外珍貴。

遺憾的是,它今天靜靜地收藏在法國巴黎,我們和它的每一次相遇,都會提示着100多年前,它離開敦煌的故事。而唐代書法藝術的風華,也在不斷地打動啟發着和它相遇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