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一名有長期病患的43歲女子感染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臨床診斷為肺炎及敗血症,現時情況危殆,病人最近沒有外遊,她的2名密切接觸者出現輕微呼吸道病徵,已建議他們盡快求醫。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在繼續,並呼籲市民保持良好個人衞生,特別是手部衞生。
該名女病人於上周五(23日)起出現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翌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其血液及痰樣本經化驗後,均證實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呈陽性反應。
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指,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已初列為法定須呈報傳染病,最常見的臨床病徵為腦膜炎,細菌入血也經常同時出現,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例如肺、會厭(喉嚨的上部)、關節及骨骼。病人需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可透過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若出現持續發燒、舉動異常和情況惡化,或對病情有懷疑,應立即求診。
據防護中心侵入性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感染專頁介紹,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是一種能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的細菌,尤其影響幼童。與其名稱相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並不會引起流感。
此感染多見於5歲以下幼童,年齡較大的兒童受感染的風險相對較低。侵入性感染最常見出現腦膜炎的病徵,細菌入血也經常同時出現。
臨牀症狀取決於受影響的身體部位。腦膜炎可引起發燒、頭痛、頸部僵硬,並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畏光、精神昏亂和嗜睡等症狀。會厭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喉嚨痛、流口水、吞嚥痛楚、拒絕吞嚥,甚至呼吸困難等病徵。如兒童持續發燒、行為異常和情況惡化,或對病情有懷疑者應立即求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