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教育部28日發布消息稱,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近日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對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作出系統部署。《方案》提出,實施急需學科專業超常布局行動,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等,快速布局一批學科專業點;實施基礎學科躍升行動,在一流學科培優行動中加大對基礎學科支持力度;實施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孵化行動,布局建設一批示範性學科交叉中心。
《方案》還提出,實施存量學科專業優化行動,對社會需求明顯不足、培養質量下滑、辦學條件不足的學科專業點進行預警並提出整改要求;實施學科專業內涵更新行動,加快教學內容迭代,強化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支持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導師發展中心等高質量建設;實施培養模式改革深化行動,建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新型人才培養平台,加強成熟模式的輻射推廣。
此外,《方案》明確,健全供需對接機制,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完善分類發展機制,差異化推進基礎類、應用類、戰略類學科專業布局建設。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長欒宗濤介紹,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已進入試運行。平台整合共享各部門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數據資源,重點構建了動態供需大數據查詢分析、探索重點產業人才需求預測等六大功能板塊,逐步實現人才數量規模、結構布局、能力素養三大適配。
擬增863個專業 聚焦新興產業
據悉,今年4月召開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工作推進會曾提出,要有組織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培養,突出科學精準、超常布局、深度融合,實現學科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有效聯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幅提升急需領域人才培養能力。加快推進存量學科專業的迭代優化,面向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加大力度推動學科專業內涵更新,穩妥推進學科專業結構優化。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教育部日前發布的《2025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申報材料公示》亦顯示,本次申報專業擬新增863個,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如低空經濟、人工智能。
面對低空經濟等國家戰略領域對高層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此前探索建立了戰略急需學科專業超常設置機制,打破傳統三年一輪的學位授權審核限制,支持一批高校「先行先試」。目前,已支持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設置了「低空技術與工程」目錄外一級學科,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設置相應的二級學科。此外,國務院最新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亦提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完善學科專業布局,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超常規構建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香港文匯報表示,超常規設置專業,需要有超常規的培養質量保障機制相配套。熊丙奇認為,由於不同學校有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同時,新產業、新業態,也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因此,需要高校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採取不同模式,培養滿足新產業、新業態所需要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人才。他並提醒,學生在選擇時也要仔細了解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師資建設、課程建設、培養模式等,結合自身興趣進行理性選擇。
加強研究生本科高職協同聯動
另外,《方案》提出,健全供需對接機制,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台;創新目錄管理機制,縮短調整周期,加強研究生、本科、高職三類學科專業目錄協同聯動。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端鴻表示,這意味着高校專業設置將除了依靠專家判斷,也要依託實時的數據分析,形成動態調整機制。這也是對過去「信息不對稱、調整滯後」的一種制度化回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