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於各地陸續鬆綁限購,內房股與相關產業鏈公司迎來一輪反彈。 資料圖片

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過去一周,內地與香港的經濟政策與市場變化同時釋出重要信號。從內地居民存款大規模流向保險與投資機構,到恒大集團最終被港交所除牌,再到地方政府鬆綁房地產限制,加上施政報告聚焦吸資聚才,一系列動作既是短期市場的催化劑,也是長期結構調整的縮影。這些現象交織,反映內地與香港經濟正經歷一場深層次的政策再平衡。

在內地經濟轉型過程中,居民資金的去向往往是觀察政策效應的重要窗口。隨着利率一路下行,今年存款基準利率降至一年期不足1厘,7月居民銀行存款錄得高達1.1萬億元人民幣的淨流出。與此同時,保險及投資機構存款則增加了2.1萬億元人民幣。這種結構性流動,顯示家庭資金逐步減少依賴存款,開始尋找相對穩定而更高收益的配置。監管機構也順勢而為,允許保險資金更廣泛地參與股票市場與長期投資項目,將其塑造為推動消費與經濟轉型的重要工具。保險資金期限長、流動性需求低,使其成為支持基建、創新及資本市場的理想來源,是國家調整金融結構重要的一環。

內房行業風險出清提速

與保險業的上行相對照的,是房地產業的收縮。中國恒大集團本周正式被港交所除牌,結束了長達18個月的交易凍結。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衰落,更是過去十多年房地產高槓桿、高擴張模式的結束。恒大留下的債務黑洞與未完工項目,提醒市場房地產已不可能再充當經濟的萬能引擎。政策層面上,恒大的退場為行業重整掃清了障礙。政府正在加快推動「保交樓」與行業出清,將資源集中於資產負債相對健康的龍頭企業。換句話說,地產業正在告別盲目增長,轉向以質而非量為導向的新階段。

恒大退市並未令市場陷入恐慌。相反,受惠於地方政府近期陸續鬆綁限購與交易政策,內房股與相關產業鏈公司迎來一輪普遍反彈。上海釋出的政策信號最為明顯,首套房交易稅減免、郊區購房限制鬆動,直接推動恒生內房指數上漲。雖然房地產難以重現過往的高增長,但政策鬆綁至少能在短期內改善市場流動性與信心,為地方政府財政及相關行業爭取喘息空間回回氣。不過,筆者認為,中長期而言,地產不再是主導經濟的支柱,如何引導資金進入創新、科技、綠色產業,才是決定經濟質量的核心課題。

香港持續鞏固自身定位

內地經濟轉型之際,特區政府亦加快推出措施鞏固自身定位。堅持「吸資、聚才、促創新」三大方向,包括取消住宅額外印花稅、推出高才通吸引海外專業人才、設立逾百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創科基金)、進一步便利外企來港投資。這些措施,既有助於提振短期市場活動,也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與創科樞紐的長期優勢。另一方面,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近期展開放債人市場監管的公眾諮詢。隨着中小企與市民對非銀行信貸需求增加,特區政府希望防範高利貸與不當經營,確保信貸市場健康發展。此舉是維護金融體系穩健的潤滑劑,提供法治與制度保障以吸引長期國際資金。

經濟增長不再單靠房地產

綜觀內地與香港政策動向,可以看到短期刺激與長期調整兩條路線並行。國家鼓勵保險資金流入市場,為消費與投資注入活力;地方政府鬆綁房市限制,爭取穩定民生與財政;同時,以恒大退市為界,象徵行業正式進入重整期。而香港則在吸資聚才促創新之外,檢視信貸監管,體現維護長期金融安全的考量。這些政策訊號共同描繪了一個趨勢:經濟發展不再依靠房地產為單一引擎,而是走向多元、穩健與制度化。對投資者而言,這意味着需要在波動中讀懂政策導向;對決策者而言,則是如何在短期提振與長期改革之間找到平衡,是內地與香港經濟實現穩中向好、突破瓶頸的好時機。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