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漢明於2023年到訪巴基斯坦視察大豆種植情況,並與當地學者及農民交流。受訪者供圖
●圖為林漢明於2023年考察位於甘肅隴南地區種植的隴黃大豆。 受訪者供圖

從2016年至2024年間,林漢明團隊種植了150萬畝大豆:「對幅員遼闊的中國而言,這數量不算多,但若香港的研究能在中國土地上做到這樣的規模,就非常不容易了。」事實上,他的研究不止在祖國發芽,更隨着大豆的根脈延向遠方,種植技術到了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南非,通過科學交流和民間的善意,團隊與當地人建立了深厚友誼,「他們感受到了我們傳授技術的真心,不是帶着目的而來。有人曾提及巴基斯坦或有安全問題,但我從沒擔心,因為總有許多人自發地保護,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安心。」

巴基斯坦農業水平就像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農村,相差了大約40年,通過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結合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革,林漢明相信能改善當地農產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他強調,應對糧食危機和環境問題等挑戰,需要國際合作,而科學正是建立友誼的橋樑。

林漢明又以自己帶領巴基斯坦裔港生返鄉考察的事情為例,這些年輕人常因族裔背景而缺乏自信,認定未來只能從事基層勞動工作,「我告訴他們,不是這樣的。香港非常關心巴基斯坦,香港未來會繼續投入『一帶一路』建設,而巴基斯坦是入口,我帶你們去看看吧!」到達當地,他鼓勵學生用母語烏爾都語與農民交流。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造福社會

過程中,學生發現自己也可成為連接兩地的橋樑,「有學生在行程結束後表示要努力讀書,透過教育提升自我,立志為兩地發展作貢獻。」林漢明說,團隊的目標不只是研究一兩種作物,而是透過農業研究,連接香港與發展中國家,推動共融,「我們有句口號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學術成果真正造福社會,而用大豆種出國際友誼,也是我們的使命。」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與國際認受性,香港是各地學者開展科研合作的理想平台,而且香港團隊最大的優勢是勇於嘗試小型創新項目,可以從小處着手,實踐共建和平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