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肝癌是香港的第三大癌症殺手,每年錄得逾千宗新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內地學者領導的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肝癌委員會,日前發表《全球肝癌防治策略和行動計劃》報告指出,肝癌發病及死亡率持續上升,若不採取控制措施,全球肝癌患者2050年會翻倍,由87萬增至152萬人,死亡人數由76萬人增至137萬人。專家指出,至少六成病例可透過疫苗接種、病毒篩查、健康生活方式等預防,逆轉罹患個案上升趨勢。
全球51位學者於2022年起參與是次研究,並是首個由華人學者領導的相關委員會進行,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表示這彰顯華人在該領域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中大醫學院消化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發炎轉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報告提供重要支持,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教授陳林是報告的第一位作者,帶領團隊作出突出貢獻。
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莫樹錦指出,數據顯示2022年全中國癌症新發病例超過480萬宗,358萬人死亡,當中香港的肝癌病例由1992年的1.7萬升至3.5萬,主因是早期篩查不足,而肝臟並無痛覺神經細胞,病人往往到腫瘤擴大並出現不適才求醫,確診時已屆第三期,甚至第四期,凸顯早期診斷的重要性。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以及長期過量飲酒與不良健康飲食造成脂肪肝等,乃是肝癌成因,陳林表示,香港乙肝病例雖有下降趨勢,但脂肪肝患者卻日益增多,約三分之一香港成年人患有脂肪肝,這趨勢在歐美及亞洲多地均顯現。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黃煒燊指出,健康飲食、減少糖分和脂肪攝入、適度運動能減少患脂肪肝風險,若體重下降10%,能有效改善肝臟狀況,希望香港能建立更高效的系統,使患者在基層醫療已得到診斷和治療,避免因轉介複雜而延誤病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