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近日,筆者應邀出席第二十七屆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在藝術西湖HKCACC林風眠藝術空間舉行藝術活動,除展出作品外,也與各位專家學者進行研討會,其中包括浙江大學城市學院盧吾院長、中國美術學院徐方副教授、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陳陵廣院長及藝術設計學院童俐院長、香港美術專科學校陳為民校長等,圍繞藝術教育探討未來方向。

在研討會中,筆者重點分享,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正處於文創與科創並重的時代,STEM逐步拓展至STEAM教育,強調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同時,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培育也成為教育的重要議題。在這樣一個文化交流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學校在推動藝術教育面臨着巨大的壓力與挑戰,例如如何平衡資源分配?如何結合科技與藝術提升創意?如何中西文化融合同時具本地特色?

讓傳統走進現代生活

首先,我們生活在這個文創產業及科技的歷史新時代,發展文創產業,必須扎根傳統的文化精髓,並借助現代科技和商業模式實現創造性轉化,才可以發展獨特的產品。例如,運用3D打印和複製提高景德鎮陶瓷的傳統拉坯工藝;或以AI 解析《孫子兵法》策略、轉化成圍棋場景;甚至故宮博物院通過3D掃描技術,養心殿的結構得以精確復原;借助VR技術,觀眾可以「走入」《千里江山圖》畫中的山水意境。且故宮IP衍生的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人民幣,讓傳統文化走進現代生活。從中可以理解,科技結合文化藝術,令商機無限,各國各地都關注建立文創、科創企業,發展這方面的經濟收益。

我們須理解,科技不只是一種工具、方法與技巧,更重要是借助科技,可以推廣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深入鑽研中華文化藝術,尋找屬於自己的創作內容。筆者在研討會中強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寫書法的好處。中華文化能延綿不斷地向前發展,其主要的根源在於漢字的傳承。漢字不但記錄歷史、文化,更由於字形線條的結構,衍生出充滿美感的書法藝術,經過歷代制度的變革後,慢慢地融合於各個層面中。

更好展現藝術美感

筆者多年來抄寫書法碑帖,感受到漢字除文字工具外,更蘊含着藝術的美感。這啟發筆者進行創作,把數千年的古漢字以繪畫方式演繹傳統龍的精神文化,其中也體會到這種精神力量一直影響香港的發展。因此八月初,筆者嘗試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科技的展示,舉辦「香港情——龍騰香江」陳雪儀書畫展,運用「龍」、「眾」、「人」、「風」等古漢字,配合深淺變化的色彩,展示表達中國古代龍的起源《龍佑蒼生》作品,以及展現《易經》的《飛龍在天》,表達風雲際會及相助者甚眾等美好景象。而且,展覽中的活動結合科技演繹傳統文化藝術,如多媒體書法示範、AR互動體驗等,並把書畫圖像的龍和貓咪轉化為動態視頻,使之變成有生命動感的故事。

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優秀中華民族文化,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不斷向前發展。把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合科技呈現給觀眾欣賞,更能表達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更多學校、團體及藝術家共同努力,結合科技為藝術賦予生命,為國家為香港開展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