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左)指導博士生Sina Baghbanrezvan(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吳宏偉的團隊歷來匯聚不同國籍的科研人員,如同學術「小聯合國」。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衝擊相互交織,香港亦正成為國家科學力量愈見重要的組成部分。吳宏偉指,今次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其團隊能成功獲選,「除感到欣喜,也明白這意味着香港科研工作者要肩負起更大的國家責任。」

本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吳宏偉認為,能為香港科學家提供了更清晰方向,「過去『藍天研究』(基礎研究)只要達到國際領先即可,現在則需要同時明確對國家和香港的戰略價值。」他強調,「這絕非束縛,而是讓香港科學家與國家發展的連結更加緊密。」他相信,在祖國堅實支持下,香港科研界將在國際舞台和國家發展大局中扮演更明確、更重要的角色。

科研人員國籍多元如「小聯合國」

背負「全國重點」的名號,吳宏偉說,實驗室團隊除要建設國際一流科研平台,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更要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和科研優勢,培養和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着力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其團隊歷來匯聚23個國籍的科研人員,如同學術「小聯合國」,認為這種多元環境,正是培育國際話語權的沃土。

吳宏偉與記者分享一名自費來港求學的德國學生的故事,「這位年輕人告訴我,選擇港科大是看中香港作為進入內地發展的『跳板』優勢。」對方更笑言:「未來要回德國競選總理。」該德國學生目前在上海發展,吳宏偉相信,經過中國文化的潛移默化,其將來回德後必將成為促進中德友好的重要橋樑。

他表示,如香港能培養更多這樣的國際化人才,能通過他們促進國際友誼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同時這些人才既能在港展才華,也能連接至內地發展,「這種獨特的『駁腳』模式,將為國家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注入強勁動力。」

吳宏偉期望,通過把香港的國際化基因注入整個大灣區,整合「香港研發、灣區產業化」模式,進一步構建「引進來、輸出去」的良性循環,將能有效助力國家邁向「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