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黃河大合唱》。
●李樺《怒吼吧!中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可謂「大小各異」「精彩紛呈」。一方面,現場呈現了許多大部頭的畫作、雕塑,帶來十分震撼的觀感。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小而精的藝術佳作,讓人過目不忘、直抵人心。

展覽現場,一組三幅巨型油畫《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佔據了展廳一整側面。作品以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為靈感來源,將音樂中的敘事張力轉化為視覺藝術語言,通過描繪黃河的象徵意象,映射中國革命歷程中人民的精神覺醒與鬥爭實踐。畫面以「流亡」「奮起」「抗爭」為敘事線索,通過人物群像與自然景觀的結合,使黃河的洶湧波濤與人物動態形成呼應,既象徵中華民族的苦難與堅韌,也隱喻革命力量的匯聚與升華。

在展廳入口處,香港文匯報記者還看到了著名版畫家李樺的代表作《怒吼吧!中國》。這件創作於1935年的作品雖然篇幅很小,但卻以高度簡潔的藝術手法,塑造出一位飽受戰爭摧殘,但並未放棄反抗的人物,讓人們彷彿聽到了那來自靈魂深處的無盡吶喊。

曾精於版畫創作的魯迅先生就認為,「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雖極匆忙,頃刻能辦。」作為魯迅先生麾下先鋒,李樺的版畫自然深受魯迅藝術觀的影響。隨着抗日戰爭的深入,受到革命氛圍影響的李樺,一方面感受着民族之苦難,一方面承受着亡妻之悲傷,捏刀向木,完成了這件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長城黃河等成最熱創作主題

此次展出的作品不僅有烽火年代的力作,也有當代美術家演繹抗戰歷史的精品。著名油畫家靳尚誼的《陝北高原》就吸引了很多觀眾。整幅作品氣勢磅礡、用色渾厚,既展現了黃土梁峁的荒涼景象與獨特美感,又生動表達出黃河兒女深切的家國情懷。

除了黃河,長城也是美術家們青睞的典型意向。展覽現場,香港文匯報記者就看到了兩件同主題的長城作品。其中一件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創作的《烽火長城》。這幅油畫作品以寫意的手法,從粗糲雄渾之處着手,以「塊狀」視效生動展現了長城的傲然風骨。另一件則是中國美術館館長潘義奎的作品《長城》。在這件作品中,畫家以強烈的紅日之光進行濃烈的渲染,使長城呈現紅黃交織的主體色調,更加凸顯出「紅日之下,中華崛起」的深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