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部隊架構與分支(部分)

加藤恒則在上述解密文件中透露731各部所在位置和主要工作方向,另據《日本戰犯回憶錄》一書稱,除哈爾濱外,日軍還在南京、天津、黑龍江、長春等地設立了細菌武器中心,北平(北京)也設有細菌培養所,主要培養鼠疫菌和跳蚤,並作人體實驗(見表)。這意味着731部隊不僅僅是關東軍位於哈爾濱的單一設施,而是一個跨區域的龐大的分布廣泛的細菌戰體系。

據俄方解密檔案稱,731部隊研究範圍涵蓋鼠疫、西伯利亞瘟疫、壞疽、斑疹傷寒、溴化物病、霍亂及傳染性出血熱等,目的是培養能大規模感染人畜的病原體,並進行量產,最終用於軍事破壞。而為保證所有研究皆在高度保密下進行,為此731還設有反間諜部門,工作人員須接受特殊培訓與政治審查。外訪人員需持特殊通行證並由官員陪同,關東軍更下令禁止任何飛機飛越731部隊上空。

北平分部曾造成30餘萬人疫亡

據日本國家檔案館亞洲史記錄中心《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業務詳報》等檔案及《華北甲一八五五細菌戰部隊之研究》等資料顯示,甲一八五五部隊即為「北支那防疫給水部」,1940年3月23日在北京天壇完成編成,內設衞生檢驗課、細菌生產課、細菌武器研究所等機構。其中細菌生產課是該部隊核心部門,任務是生產各種細菌戰劑。第三課細菌武器研究所是專門研製和使用鼠疫跳蚤武器的機構,計有軍醫將校、軍佐、衞生兵等70餘人。據《關於日軍駐北京細菌部隊情況調查》載,日本戰敗後,該所地下室內曾發現一張工作室說明圖,注明「平時只二層樓西半部養蚤種,作戰時二、三層樓可全部養蚤。作戰時最大生產能量是24.7公斤。」此外,第三課還進行用飛機撒布鼠疫跳蚤的工作和進行殘忍的人體活體實驗,與731不同的是,甲一八五五部隊對人體實驗受害者稱為「撒如」(意即猴子,編者註)。

1943年,北平石景山虎疫大流行正是甲一八五五部隊所為。據不完全統計,該部在華北地區先後散播霍亂、鼠疫、傷寒等細菌約70次,疫情蔓延達110多個縣(旗),被感染者不下百萬人,疫亡者多達30餘萬人。

最細末機構也曾做人體實驗

1938年被納入731體系的滿鐵衞生研究所,同樣進行細菌研究和人體實驗,番號為「滿洲319部隊」。該部內部稱呼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大連出張所」,香港文匯報根據《北支那防疫給水部業務詳報》等檔案進行比對,發現出張所已是整個細菌戰體系中最細末的機構。

該機構負責研究鼠疫、霍亂、壞疽等約10種傳染病菌。其中有機合成研究室頗具代表性,該室由731部隊毒物研究班班長草味正夫兼任室長,每周定期派員至哈爾濱本部承接研究課題。731本部也多次派遣技術骨幹赴大連指導實驗。1940年,霍亂菌專家湊正雄率細菌班、昆蟲班攜帶4台超聲波設備抵大連,開展霍亂菌強冷凍試驗;昆蟲班在大連搜集鼠類與跳蚤,經鼠疫桿菌感染後投向前線。

據731部隊僱員田村良雄供認,1941年10月曾將兩瓶共10公斤鼠疫病菌運送至大連出張所,交由倉內技師。關東州廳警察部長潮海辰亥1954年在中國接受審判時供述:「1944年2月至3月間,哈爾濱石井細菌部隊所轄的大連細菌研究支所要求我批准用西堀紅十字醫院(今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的活人作細菌試驗,我記得曾批准過一次,將一個人作了細菌實驗。」

原大連憲兵隊曹長三尾豐1995年向受害者家屬謝罪時稱,其朋友曾在研究所地下室親眼目睹日本醫生對中國人進行活體解剖。

731部隊架構與分支(部分)

地區/分支名稱      任務說明 

哈爾濱總部(加茂部隊)  細菌研發、人體實驗 

林口支隊         衞生兵主力,細菌培養 

海拉爾、孫吳、牡丹江支隊 地方實驗與儲存基地 

大連/大連出張所      細菌武器研製和攻擊及人體實驗 

北平/北支那防疫給水部   華北地區細菌研究與攻擊 

南京/中支那防疫給水部   華中地區細菌攻擊 

廣州/南支那防疫給水部   華南地區細菌攻擊 

瀋陽/奉天戰俘營      曾為731合作戰俘營,用美國戰俘進行細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