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對印度施加新一輪關稅壓力,以其「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進口俄羅斯石油」為由,將該國商品關稅稅率翻倍至50%,並自8月27日起執行。外媒稱,美印關係已陷入最嚴重的對峙,美國取消貿易談判團印度之行,印度莫迪政府正籌備七年多來首次訪問中國,並可能進一步向俄羅斯靠近,重啟中俄印合作機制。
美國以50%關稅重擊印度
美印雙方在2023至2024財年貿易額超過1,180億美元。多年來印度一直試圖在東西方地緣政治及經濟博弈中左右逢源,既與中國保持經濟往來,亦與俄羅斯維繫安全合作,同時還從美國大量採購高端軍事裝備。過往美印關係的升溫,本就是印度在中美俄競爭中地緣戰略價值的體現。如今特朗普對印度揮舞關稅大棒,看似是對印度戰略模糊的直接打壓,實則是重塑全球產業鏈以及全球貿易深度分裂的開端。
俄烏衝突尚在繼續,美國想通過關稅制裁切斷俄羅斯的資金來源,施壓俄烏和談。印度是全球第三大消費國,也是俄羅斯石油的最大買家之一。在俄烏衝突前,印度進口的石油中,來自俄羅斯的佔不到1%,在2025年佔比卻升至40%,每天1.6百萬桶。俄羅斯2024年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4.1%,創蘇聯解體後新高;印度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飆至7.4%,輾壓美國2.8%。
特朗普認為,印度大量購買俄羅斯石油,是「為俄羅斯戰爭機器提供燃料」,且還公開轉售其中大部分石油賺取暴利,因此要「大幅」提高對印度輸美商品的關稅。他在今年4月發起的關稅戰中,先是以縮短懲罰性關稅政策開始時間等手段(由50天縮短至10至12天),圖迫使俄羅斯屈服於美國主導的俄烏衝突和平議程,初時未有效果。但在近來一系列舉措後,美俄元首8月15日的阿拉斯加會晤後,效果終見浮現。
印度綜合實力未可硬剛美國
美國企圖用能源優勢產業平衡與他國貿易逆差。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陸上原油生產國,是全球最大能源出口國之一,其頁岩油革命讓美國能源產量過剩,近年原油產量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從今年4月初美國宣布所謂「對等關稅」後,美國對華原油出口額暴跌至零,液化天然氣LNG連續四個月零訂單,煤炭從去年同期9,000萬美元僅剩殘值數百,僅半年各種能源損失就超300億美元。美國現今頁岩油企業大規模裁員,鑽井數量下降,LNG碼頭閒置率飆至60%。回溯2024年,美國對華各能源商品出口總值高達740億美元,佔中國自美進口總額6.37%。特朗普想從美國的原油生產競爭國手中奪回市場份額,用能源優勢產業扭轉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問題。
特朗普受訪說,印度綜合實力不如中美,容易捏,所以先拿印度開刀。他還暗示可能會對印度對美第三大出口品類製藥業下手,印度製藥業每年對美出口近10億美元,關稅或飆升到250%。
目前特朗普對日韓歐的貿易談判皆取得重大突破,日本對美國汽車零關稅,菲律賓開放金融市場,歐盟增加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購買美國軍事裝備及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韓國承諾向美進行價值約1,000億美元能源採購。不過,美國與印度的五輪貿易談判推進緩慢,莫迪政府在農業和乳製品方面死守紅線,絕不鬆口。只因這兩大領域佔印度GDP的15%,關係着3億農民選票,莫迪不敢輕易讓步。
此外,特朗普還想重塑全球石油格局,平衡石油價格,控制俄烏衝突及中東一切可能引起石油價格波動的紛爭,並控制其原油生產量,掌握OPEC原油出產和定價權,包括俄羅斯及委內瑞拉等石油生產國。據悉,隨着美國懲罰關稅的推出,印度煉油商正重新考慮對俄羅斯石油進口的依賴,努力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並轉向美國和非OPEC供應商。未來能源市場的分裂,將持續定義大國博弈新格局。
美國近年在太空領域動作頻頻,尤其是在推動「阿爾忒彌斯計劃」時,廣泛吸納諸多國家入夥。從爾瓜多爾到盧旺達,再到印度等,這26個國家技術實力參差不齊,有的甚至不具備獨立太空探索能力。美國拉攏盟友的核心目標並非技術合作,而是劃分陣營,更關心的是合作夥伴的政治站位,企圖在太空發展戰略上進一步孤立中國。印度作為新興大國,在「月船2號」探測器和「火星探測任務」方面的表現不容小覷。
做美政客的朋友是致命的
然而,今年5月印巴衝突中,印度在軍備競賽、防空體系與戰略誤判上,盡顯「虛張聲勢」的實力困境。同時美國在月球探索上存在通訊「硬傷」。由於月球背面信號被遮擋,為保持與地球的即時通訊,中國早在嫦娥四號任務時就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部署了「鵲橋」中繼衛星,堪稱「月球通訊領域的王者」,而美國至今沒有類似的衛星系統,向中國借用中繼通訊服務無疑是最經濟、高效的選擇。
相比之下,印度雖有17億人口紅利,但過往美國資本湧入看似「扶持」,實則不過轉移高污染低端產業。印度大量出口美國的紡織、農產商品,隨時可被他國替代。所謂「世界工廠」、「中國備胎」,仍是幻影。中國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的結構性鎖定,以及其他資源命脈的控制等,無可替代。因此,經濟層的脆弱、產業上的可有可無疊加戰略領域的價值折扣,使印度根本沒有任何議價的籌碼,直接淪為美國「殺雞儆猴」的完美對象。所謂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做美國的朋友,有時更會致命。一旦為美國兩肋插刀,總先被美國插上兩刀。印度妄想成為西方盟友,不過是一場迷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