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平 吉貝克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通訊院士
傳統醫藥文化源遠流長,承載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實踐經驗,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其傳承與創新,不僅關係到古老文化的延續,更對弘揚中醫藥人文價值、推動中醫藥事業與時俱進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多管齊下弘揚中醫藥人文價值
傳承是對傳統醫藥文化瑰寶的珍視與守護,是維繫文化根脈的關鍵。從古老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到歷代醫藥典籍,它們蘊含着先輩們的智慧與經驗,我們需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確保經典知識得以延續。像傳統的炮製技藝、針灸手法等,口傳心授的方式仍在師徒間薪火相傳,讓這些獨特技藝不致失傳。在當代,傳承傳統醫藥文化需從多個維度發力。教育層面,應強化中醫藥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開設中醫經典研讀、中醫文化史等課程,培養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與敬畏心。社會層面,舉辦各類中醫藥文化活動,如中醫藥文化節、中醫義診等,提升民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度與參與度。技術層面,建立中醫藥文化數據庫,對古籍文獻、名醫經驗、民間驗方等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與傳播,讓更多人能夠便捷地接觸和了解傳統醫藥文化。
創新是傳統醫藥文化適應時代的必然選擇,能為其注入新活力。當下,將傳統醫藥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開展跨學科研究,是創新的重要途徑。例如運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現代科技手段,分析中藥複方中多種成分協同作用機制,探究中醫藥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背後的科學原理,為傳統醫藥智慧提供科學支撐。實踐創新上,創新中醫藥診療技術與方法,結合現代診療設備,開發中醫特色診療技術,提升中醫藥診療精準性與便捷性。產品創新領域,依據傳統中醫藥理論,研發新型中藥產品,滿足現代社會對中醫藥的多元化需求。文化傳播上,採用動漫、短視頻等新穎形式,將晦澀中醫藥理論轉化為生動有趣的內容,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喜愛傳統醫藥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傳統醫藥文化必將煥發生機活力,為中醫藥發展築牢人文基礎。
拓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新路徑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是向世界展現東方智慧、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紐帶,意義深遠,需多管齊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傳播格局。
學術交流是提升中醫藥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為傳播賦予專業深度與權威背書。通過定期組織國際中醫藥學術研討會,邀請全球醫學專家、研究者參與,圍繞中藥作用機制、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等前沿議題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在思想碰撞中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獲得更廣泛學術認可。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用嚴謹數據和科學論證闡述中醫藥理論內涵與價值,讓「辨證論治」「複方配伍」等獨特理念進入國際學術視野,打破文化與學科壁壘。
文化活動以更鮮活方式增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了解與認同。舉辦中醫藥文化節、主題展覽等活動,通過實物展示(如不同炮製階段藥材、傳統藥碾與現代提取設備對比)、圖文展板(梳理從《神農本草經》到當代中藥發展歷史脈絡)等形式,系統呈現中醫藥歷史淵源、理論體系、獨特技法。設置中醫針灸、推拿體驗區,讓外國人在專業醫師操作下,親身感受「針灸止痛」「推拿疏筋」的顯著效果,這種沉浸式體驗比文字宣傳更具說服力,能直觀拉近海外民眾與中醫藥文化的距離。
教育合作是推動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承的長效機制。與國外高校合作,聯合開設中醫藥專業課程甚至完整專業,編寫多語種教材,將中醫基礎理論、臨床技能等系統知識納入國際教育體系。派遣國內優秀中醫藥教師赴海外講學,通過課堂授課、臨床帶教等方式,培養既懂專業又通文化的國際中醫藥人才。這些本土培養的從業者,將成為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的「種子」,實現其在當地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
商業合作以市場為紐帶,拓寬中醫藥文化傳播範圍與受眾群體。積極推動中藥產品和中醫藥服務走向國際市場,在海外建立中醫藥中心和診所,以專業診療服務(如慢性病調理、亞健康改善)為切入點,讓當地民眾在獲得健康收益的同時,自然接觸和了解中醫藥文化,實現「以服務帶文化」的傳播效果。借助跨境電商平台優勢,銷售中藥保健品、養生茶飲、針灸器具等產品,搭配多語種使用說明和文化解讀,讓中醫藥文化融入海外民眾日常生活,進一步擴大受眾範圍,讓中醫藥文化在國際舞台綻放獨特光彩。
通過學術、文化、教育、商業等多路徑協同發力,中醫藥文化既能以專業姿態立足國際舞台,又能以親民方式走進海外生活,實現從「被認知」到「被認同」的跨越。
中醫藥文化持久影響國民價值觀
中醫藥文化蘊含豐富哲理,歷經千年沉澱的思想精華,滲透到國民精神世界各方面,對國民價值觀產生深遠持久影響。
在對待生命態度上,中醫藥文化中「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為國民樹立起敬畏生命的精神準則。中醫診療始終將人視為有機整體,強調「治未病」預防思想——從四季養生的「春養肝、夏養心」,到日常調理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都體現對生命規律的尊重。這種理念讓國民深刻認識到生命珍貴與神聖,從而更加敬畏生命、珍視健康,激勵人們積極維護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質量。
在為人處世準則方面,中醫藥講究「中和」之道,追求陰陽平衡、和諧統一。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健康本質是陰陽平衡,一旦「陽盛則熱、陰盛則寒」,就會引發疾病。這種對「平衡」的追求延伸到社會生活中,促使國民在待人接物時倡導適度與協調,說話留有餘地,做事把握分寸,避免極端與過度。面對矛盾衝突,更傾向用「調和」方式化解。這種平和心態有助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為社會穩定發展注入積極力量。
在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維度上,中醫藥歷經千年傳承,不斷與時俱進。從《黃帝內經》理論奠基,到歷代醫家對經典的補充完善,再到當代中藥現代化突破,中醫藥從未停止傳承與創新步伐。它教導國民尊重傳統、珍視歷史文化遺產,同時勇於探索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推動社會持續進步。中醫藥文化已深深融入國民價值觀體系,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精神標識。
中醫藥文化與中國哲學深度交融
中醫藥文化與中國哲學相互交融,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相互滋養,綻放獨特光彩。這種融合並非簡單理論疊加,而是思想內核與實踐體系的有機統一,使中醫藥扎根於深厚哲學土壤,抽象哲學思想通過醫學實踐得到生動詮釋。
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整體。中醫藥遵循這一理念,將人體視為小宇宙,與自然界大宇宙相互呼應。例如,依據四季變化調整用藥和養生方式,春季養肝、夏季養心、秋日養肺、冬日養腎等,體現人體與自然節律的和諧統一。
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哲學重要組成部分,也深深烙印在中醫藥文化中。哲學中陰陽對立統一的規律,在中醫中成為闡釋生命活動的基本法則:健康狀態是「陰平陽秘」的動態平衡,疾病本質是「陰陽失調」,治療關鍵在於「調整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關係,構建起臟腑聯動模型——肝屬木,能疏洩助脾(木克土);心屬火,可溫煦養脾(火生土),當肝氣過旺克制脾土時,需疏肝與健脾並舉,這是五行哲學在醫學領域的精妙運用。
中醫藥文化中還蘊含着「中庸」思想。儒家「過猶不及」的智慧,在中醫中轉化為「適度為要」的原則:用藥需「中病即止」,補養需「循序漸進」,養生更重「平衡」,飲食講究「五味調和」,勞逸強調「張弛有度」,這種對「度」 的精準把握,讓中醫藥成為中庸思想最鮮活的實踐載體。這種融合不僅讓中醫藥有了深厚的理論根基,更使中國哲學在實踐中得以傳承和發展,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未完,待續)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