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耀輝(義覺)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早在嗇色園黃大仙祠創立之初,黃大仙師便明確指示:「擬以三教合一,而申明其宗,彼道一風,無爾我之分畛域,方能成大同世界。」因此,自創立以來,本園始終以「三教同尊」為信仰基礎,廣泛吸納儒、釋、道三教的精華。
「三教同尊」(或稱「三教合一」)的概念,在當今世代毫無疑問地被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然而,事實上,這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論調。據近代學者研究,「三教合一」多見於元代以後,在《四庫全書》中也僅被提及八次。因此,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合一」實際上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那麼,三教究竟是如何走向融合,最終形成今日的「三教合一」?
三教之起源與共存
欲探討演變,先回溯起源。在三教之中,儒、道乃本土學說,由孔、孟、老、莊等先哲於春秋戰國時期奠定基礎。隨着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意識形態的核心,不僅影響了精英階層的價值取向,還成為國政制度的重要基石;而道家則以其形而上的哲學理念,構建出道法自然、逍遙無為等世界觀與價值觀,及後於東漢年間由張道陵按老莊學說,創立「道教」。因此,常言中國文化可概括為「外儒內道」,即以「儒」為經世致用之道,以「道」為修養之法。
而佛教乃在兩漢之間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中印文化差異顯著,佛教在傳入初期經歷了一段艱難的適應時期,如在魏晉南北朝便曾出現「沙門應否禮敬王者」的討論。佛教徒在印度傳統中只拜佛祖而不跪君王,但這種做法在強調君臣秩序的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東晉十六國的高僧釋道安便提出:「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強調佛教的弘揚與傳播必須依靠朝廷的支持。
此外,儒、道與朝廷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的,同樣需要依靠官方的支持。而朝廷歷代亦均以儒家為核心,建構基礎倫理觀,同時輔以道教與佛教,以宗教力量教化天下。而君主則高居於三教之上,根據國政需要(或個人喜好)而調整對三教的政策,甚至曾有君主提出「三教融合論」,以穩定國家治理與社會需要。然而,假若某教勢力過大而影響社會穩定,朝廷便會採取干預措施,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便是對佛教勢力過大而給予的嚴厲打擊。因此,隨着歷史推移,三教在朝廷干預之下長期共存,更進一步開始互相調和,潛移默化地進行理論學說的借鑑、補充與交融。
至宋明時期,三教融和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少新的理論與教派因而創立。當中,北宋期間,道教宗師王重陽便提出了:「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確立「三教合一」的理念,並創立了全真道;此外,被稱為「新儒學」的宋明理學也大規模地吸收佛教與道教的觀念。明代大儒王陽明更以「三間房舍」來比喻三教關係:「元(原)是統成一間……其後子孫分局……漸設藩籬……其初只是一家,去其藩籬仍舊是一家,三教之分亦只似此。」其創立心學時,也融入了三教的思想元素;而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則進一步強調三教的互補性:「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
及至明清時期,民間出現宗教組織——「三一教」,主張為「三教合一」。雖然三一教自創立以來,便受到儒、釋、道三教的嚴厲批評,更在清代康熙與乾隆年間遭到朝廷的兩次大規模禁查,但在民間的影響力依然深遠,信徒不減反增。與此同時,許多民間宗教組織也廣泛以「三教合一」為口號,進一步推動了「三教合一」概念在民間文化中的廣泛流傳,並對社會思想與宗教信仰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教合一的全球意義
如今,「三教合一」已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結晶。而三教融和的成功,也為西方學者展現了一個宗教交融的理想模型。特別是在西方「文明衝突論」的影響下,西方學者亨廷頓預示未來的世界將被劃分為「基督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方文明」等多個文明陣營,戰爭與衝突將主要發生於不同文明間的對立。而中國三教合一的成功經驗,則有效為化解「文明衝突」提供了一條具啟發性的出路,為世界文明紛爭點燃了一盞指引和平與和諧的明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