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正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舉行,展期至本月29日,市民可免費入場參觀。展覽的吸引力持續升溫。據主辦方統計,昨日有超過38個團體,近8,000人入場觀展,眾多觀眾通過展覽中的史料、展品重溫抗戰歷史,深刻感悟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展覽第四展區呈現中國漫畫大師葉淺予的作品《逃出香港》漫畫組圖,今次是該作品首度在港展出。葉淺予藝術館館長王麗潔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這組漫畫是葉老1942年在「秘密大營救」中轉移到桂林後所繪畫,記錄他逃出日寇侵略下的香港時所見所聞,這次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能帶葉老的作品回到已回復安定繁榮的香港,別具意義,「這是一場歷史與現在的對話。」

●王麗潔身後就是《出九龍》。 香港文匯報記者康敬 攝

葉淺予與香港頗有緣分,他曾四度來港,王麗潔說,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葉淺予前往香港避難;1939年,葉淺予奉命前往香港進行《今日中國》的編輯出版,並在此期間與多位好友一併舉辦了畫展;1985年葉淺予率領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前往香港,參加當代中國畫展;1992年在香港舉辦葉淺予個人畫展。香港文匯報記者觀察到,是次展覽第二展區,展示了1939年葉淺予等人在香港舉辦以抗戰為主題的「現代中國漫畫展」的老照片。

●老照片中可見葉淺予(左一)在1939年時來港辦展的情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康敬 攝

秘密營救 滯港文人虎口脫險

今次展覽的第二展區特別介紹有關「秘密大營救」的史實資料。1941年12月,日軍攻佔香港,大批滯留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如茅盾、夏衍等)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和港九大隊前身的武工隊幫助下,分批安全撤離往內地,其中包括葉淺予與妻子戴愛蓮等人,他們化裝混入難民隊伍經九龍、澳門脫險前往桂林。

技法精湛 親身見聞引人共鳴

為記錄這次被困受難的經歷,1942年在桂林期間,葉淺予畫成《逃出香港》漫畫組圖。是次展出其中20幅作品,包括《出九龍》、《拉伕》、《碼頭》、《避難山尾洪道英家一月》等。許多香港觀眾對畫中內容非常感興趣,王麗潔介紹指,漫畫是畫家的二次創作,組圖的特別之處在於,當中內容是畫家的親身經歷和見聞,再通過精湛的技法,把當時民眾的苦難、戰時的慘烈描繪出來,這樣的二次創作就會讓看到它的人產生一種內心共鳴。

●《拉伕》 主辦方供圖
●《碼頭》 主辦方供圖

寥寥數筆 道盡戰時眾生苦楚

譬如《出九龍》就是用寥寥數筆,鋒利勾勒人物的神情動作,是葉淺予以自己與妻子逃亡模樣為原型創作的;《碼頭》一圖一邊是漂浮在海面的香港民眾的屍體,另一邊是站崗的日寇,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拉伕》則是他們在逃亡的過程中,經常會遭到日寇檢查的情形,還有日本兵拉拽香港民眾幹苦力,強迫他們挑起日本兵在香港搶奪的財物。

第四展區「藝魂丹心 鐵線救國」的主題名也頗具巧思。「『鐵線』二字有多重含義,一是代表葉老的畫畫技法鐵線描,筆畫乾淨利落;再者以前的武器一般是鐵做的,也代表葉老以畫筆為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宣傳事業中。」王麗潔說。

展覽現場準備了許多《逃出香港》相關的文創作品贈予觀眾,如印有《逃出香港》組圖的明信片等。《逃出香港》即將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以線上展覽的形式與觀眾見面。

輪椅伯伯:要讓年輕一代傳承抗戰精神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吳俊宏)84歲的吳伯伯坐着輪椅緩緩在展區移動,不願錯過任何展品,老人指尖輕輕指着展版照片,感觸良多;不遠處,青年辜先生駐足在老照片前,目光久久停留在抗戰時期百姓流離失所的畫面上。一老一少,相差半個多世紀的人生閱歷,在這場展覽中因共同的歷史記憶與和平期許,各自表達心聲,如同展開了一場隔空的「跨代對話」。

●吳伯伯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何嘉駿 攝

「我們不能讓抗戰的烽火歲月淡出記憶,更要讓年輕一代接過抗戰精神的接力棒。」吳伯伯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採訪時,聲音雖緩卻字字有力。他表示,從報紙上得知展覽消息後,立刻叫家人陪他前來。談及年少記憶,老人談到:「小時候連塊麵包都保不住,剛拿到手就被搶走,那種苦日子我一輩子忘不了。」他常把這些往事說給後代聽,只為讓他們明白:「現在的安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無數人用命換的,年輕人一定要珍惜。」

青年:先輩扛過苦難才帶來和平

同樣被展覽觸動的還有青年辜先生,他忍不住感嘆:「在香港很少見到這麼大型、內容又扎實的抗戰展!」雖從小在課本裏學習抗戰歷史,但當「艱苦」二字化作具象的照片─百姓躲避轟炸時緊握孩子的手的照片、士兵磨破的綁腿、戰爭殘酷的情景,他才真切體會到「頭皮發麻」的震撼。「以前總覺得歷史離自己很遠,現在才懂原來『和平』不是天生就有,是先輩扛過所有苦難才送到我們手裏的。」

在「文章報國 輿論脊樑──抗戰中的大公報」展區,當聽聞1945年《大公報》報道日本投降時,特意在「日本投降矣!」標題後加感嘆號以表達情懷,辜先生湊近展櫃仔細端詳:「這個標點好有力量!能想像當時報社人有多激動,這也是歷史的溫度啊!」

責任編輯: 宋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