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在全球高端人才流動加速、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人才」這一關鍵變量有效轉化為推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增量」,已成為世界主要城市共同面對的戰略命題。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相繼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簡稱「高才通」)等多項人才引進措施,務求提升本港在全球人才市場的競爭力,持續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創新科技和專業服務樞紐的地位。

毋庸置疑,「高才通」等人才政策的推出,為本地科研、金融、法律、創科等高附加值產業注入了新動能。然而,隨着政策的深入實施,部分延伸議題也引發社會關注,尤以「高才通」子女在港教育安排較為敏感。坊間部分聲音擔憂,若相關政策設計未臻完善,或將對本地教育資源造成擠壓,影響教育公平,甚至影響本港市民對特區政府施政公正性的信心。

針對這一情況,特區政府早前已明確規定,自2028/29學年起,所有「高才通」子女須在港連續居住滿兩年,方可申請八所資助大學及其他專上課程的資助學額,未達要求者將按非本地學生標準繳費。這項安排既回應了社會關切,也體現出特區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兼顧效率、公平與民意的治理能力。未來,特區政府有需要進一步在保障教育公平、優化人才服務、回應民意訴求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人才政策紅利」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動力。

教育配套關乎人才政策成敗

從政策科學角度分析,關於教育資源分配的討論,本質上是公共資源配置中的政策合法性與社會認知之間的互動張力。根據西方學者施耐德與英格拉姆提出的「目標群體社會建構理論」,政策設計並非單一的技術決定,而是與價值判斷密切相關。不同群體在政策中的獲得感,往往受到其社會形象與公眾認知的影響。「高才通」家庭作為政策新近引入的受益群體,其子女能否享有本地教育資源,不僅取決於其「人才」身份的技術認定,也受到社會對其「貢獻與回報」是否對等的判斷。目前本港部分市民對該群體尚未完全形成一致認同,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資源競爭者」標籤,這種認知偏差若未妥善引導,容易加劇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社會摩擦。因此,特區政府在回應民意與保障政策吸引力之間,必須作出符合本地實際的策略性選擇。

與此同時,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子女教育被視為影響人才遷移和定居決策的重要變量。大量中外研究均表明,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投入,往往與其對教育所得回報的預期密切相關。若一地能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順暢的升學路徑與較高的就業回報,便能顯著增強人才家庭的歸屬感與長期發展意願。反之,若教育資源緊張、社會融合難度高,亦可能促使人才家庭作出「再遷移」決策,從而削弱政策吸引力和可持續性。因此,教育配套不僅是人才政策成敗的關鍵環節,更是城市吸納高端人才的「軟實力」體現。香港若要在區域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確有必要從制度層面回應「高才通」家庭對教育服務的合理關切。

當然,教育資源本身的稀缺性亦不容忽視。香港的教育體系一向以優質、公平、高效見稱,但在現實操作中,優質學額集中、資源供需緊張的結構性問題長期存在,尤其在熱門校網及資助大學層面更為突出。若「高才通」子女在未設定合理制度前即享有與本地生相同待遇,難免引發本港部分市民對「機會被壓縮」的疑慮。這種擔憂並非排外,而是出於對制度公平與公帑使用效率的關注。因此,社會融合與政策包容雖然重要,但亦須以本港市民的教育保障為基本出發點,方能贏得社會廣泛認同。

設置合理門檻 推進群體融合

在此背景下,社會政策理論中的「分化融入」概念或能為特區政府未來的政策優化提供理論支撐。該理論強調,在資源有限的框架下,應通過設定合理門檻、實施分層機制與階段性安排,逐步推進不同群體的融合。特區政府提出「居港滿兩年」作為「高才通」子女申請資助學額的前置條件,即是一種結構性的包容機制。此舉既保留了「高才通」家庭參與本地教育體系的機會,也確保了制度設定的公平性、可驗證性與執行可控性。其他地方亦存在類似做法,如新加坡要求準居民滿足一定居住與教育參與條件,英國亦對非本地學生設有限制機制,反映出國際慣例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審慎與理性。

除制度門檻外,香港亦可參考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經驗,從優化供給入手,推動教育資源多元化發展。深圳近年來推行「政府購買教育服務」機制,透過財政補貼向優質民辦學校購買學位,以緩解公辦學校壓力並提升整體教育供給能力。特區政府亦可考慮設立「人才子女就讀資助計劃」,鼓勵符合一定條件和標準的「高才通」家庭優先選擇本地國際學校或具質素的私立教育機構,並通過財政補貼方式予以適度支持,以滿足人才家庭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同時有效紓緩對本地學位資源的直接壓力。在此基礎上,亦應適時推動本港部分具備條件的高等院校逐步擴充學額,通過校園改建、增設教學設施、優化師資比例等措施,穩步提升資助學位供給,實現以「增量調節」促進資源平衡的政策導向,為本地及非本地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完善綜合支援服務

在提升教育供給的同時,完善的人才家庭綜合服務體系亦不可或缺。特區政府可考慮設立「人才家庭支援中心」,提供語言適應、文化融入、升學諮詢與心理支援等一站式服務,協助「高才通」家庭更順利地融入社區與教育體系。正如社會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的「團體動力學」理論指出,個體在不利環境中難以發揮最大潛能,而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則能顯著提升其績效與忠誠度。對「高才通」家庭而言,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溫度,往往決定了他們對香港的信任度與歸屬感,一個包容有序的社會支持結構,將有助於人才政策的黏性提升及長遠穩定。

此外,從政策執行的角度出發,特區政府亦應考慮加強跨部門協同與系統治理能力。特區政府可考慮由副司長層級牽頭,統籌教育局、人才辦、入境事務處等多個相關部門,建立高效的「政策協調平台」,確保信息互通、標準一致、執行有力。同時,應加強政策宣傳與社會溝通,主動發布學位資源、申請要求、配套措施等信息,增強政策透明度與公眾信任度,避免誤解擴散與「教育民粹主義」情緒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