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征
廈門有一座寺廟,南普陀寺。這裏跟其他的寺廟不一樣,除了有其他寺廟都有的重簷翹角式房頂、木質結構的紅門,還特別多出了雕龍畫鳳的彩雕屋頂。從後山五老峰俯視過去,就會看到這些好看的屋頂。
在我的印象裏,寺廟都是青燈古佛的。而我去過的那些寺廟,譬如陝西法門寺、杭州法喜寺、寧波阿育王寺,鮮少這樣色彩斑斕。它們多以朱紅色和鵝黃色作為主色調,整個寺廟顯得溫暖、沉靜、莊重,僧人們在此苦修,期待自己令精神成為至上的法寶,以抵禦凡俗之人身上的物質性,進而脫胎換骨。所以,僧人要戒絕七情六慾,還要去化緣。
不過,福建崇尚的宗教氛圍當中,多了一絲煙火氣。最具煙火氣的當然是媽祖廟,同樣的五顏六色,而這座南普陀寺也是如此。它的香火極旺,上香的人絡繹不絕,就好像已經驗證了福建人喜歡禮佛這個名聲。我還在浙江的時候,某一次去舟山,聽說四大仙山的普陀山就在此處,當時就看到許多來自福建的朝拜者。
而這座南普陀寺很好地承載了福建人對於禮佛的期待。一進山門,我們就看到了人的第一重期待。那裏有兩座萬壽塔,中間正對山門的地方養了一池子烏龜。還在池塘中間放了一塊浮板,很多烏龜都在上面曬太陽,一動不動的。而這廟宇一開始就不拒人於千里之外,在它的第一座大殿——天王殿——裏面雖說供奉着守門的四大天王,個個目露兇光,可你不會感到害怕,這座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是彌勒佛祖。這倒也不算稀奇,大多數寺廟都會把彌勒佛放置在山門位置或者天王殿內,以表達歡喜自在的意思。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南普陀寺的第二個大殿,就是大雄寶殿。按照我為數不多的敬佛經驗,一般寺廟當中最重要的殿堂就是大雄寶殿,當中會供奉釋迦牟尼像,很多寺廟會把這座殿放在寺廟的最顯眼處或者最後,就像《西遊記》那樣,唐僧師徒一路過關斬將,最後就是要來到靈山,參拜佛祖。此後,他們就脫胎換骨,不再是凡人了。
然而,大雄寶殿並不是南普陀寺的重心,之後還有明代抗清大將施琅造的大悲殿,裏面供奉着千手觀音。而後是藏經閣,正面牌匾上書大大的「法堂」二字。在我看來,這座位於最後的藏經閣才最令人印象深刻。
然後我就在想,倘若人生的修行就是去歸置自己那些無處安放的慾望,南普陀寺的布局則很好地詮釋了人應當如何修行。
也就是說,你或許為了某種慾望而來到一個佛寺,結果就看到那座威嚴的正神釋迦牟尼,然後,愈往後走,你愈會發現,莊嚴的背後,是一個千手千面的,甚至連性別都飄忽不定的觀音大士。在這座大殿的外牆,有各種菩薩像,甚至還有一尊菩薩像叫遊戲觀音。要真正了解他,需要得其法。然後,你就來到了真正的修行——法堂。
從這些大殿魚貫而上,走完一個才到另外一個。而它就像是一個修行之路。直到後面的那座五老峰,供奉的都是歷代修行者的墓塔,有景峰和尚與喜參和尚的墓塔,左側穿過石徑,還有轉逢和尚墓塔。
人生可不就如這南普陀寺的布局一般,要在最高的法堂中自我修行嗎?就像這座寺廟旁邊的廈門大學,正是它的實踐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