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雅且具美感,是畫家梁錫源的創作宗旨。多年來,他以不斷進取的態度和對繪畫的熱忱,將心中的藝術綠芽澆灌成供心靈乘涼的大樹,也一直在遵循老師們的建議,打造由古生新的畫作。現年79歲的他,仍堅持創作和學習,繪畫也早已成為滋養他的習慣。●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雨竹
一新美術館正舉行展覽「歲月斑斕:梁錫源的藝術」,以「黃山山水」「香港風景」「花鳥翎毛」三部分聚焦本地畫家梁錫源近年創作的52幅作品。
跟隨多位名家學藝
梁錫源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回憶,他在廣州讀小學時,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的徒弟——黃雨濃曾來到課堂分享繪畫經驗,「他在第一堂課就向我們展示自己新畫的木瓜和花卉,還告訴我們畫畫的好處,比如醫生在解剖時需要有人幫忙畫一顆心臟,你可以描繪出來。」當時的梁錫源,對有人能將畫呈現得像打印品這件事感到好奇,因此當黃雨濃宣布他將在學校開設一個業餘美術班後,梁錫源第一時間報了名。
梁錫源曾臨摹過黃老師畫的木瓜,隨後作品被送到了東山區「少年之家」,其後又被送往北京參加一個全國青少年作品展。漸漸地,梁錫源對繪畫的興趣愈來愈濃厚。「雖然我之前也會畫《西遊記》裏的人物,但正式走上藝術之路是黃老師帶領的。」黃老師也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位讓他臨摹古畫的老師。
後來,梁錫源開始向廣東畫院的畫家李雲學習。李雲曾師從「渡海三家」之一的水墨畫家黃君璧,傳統繪畫基礎深固,作品也很有現代感。梁錫源憶述,李老師每次都會認真點評學生作品,且會給出有關融入現代化元素的啟發性建議。梁錫源現仍保留着向傳統注入現代審美的創作意識,如向畫作加入潑彩及潑墨技法。這使得紙張上的風景更加熠熠生輝。
為讓梁錫源夯實傳統繪畫技能,時年40歲左右的李雲又推薦梁錫源去隨當時正值青年的吳灝學習。吳灝曾師從趙少昂、謝稚柳等名家,他摹寫的《清明上河圖》曾於香港展出,大受好評。梁錫源隨吳灝學到了很多傳統技巧。
此外,只要是對畫畫有幫助的技能,梁錫源都願意去學。「理論上講,畫畫的人要懂書法、懂文學。所以我跟隨廣州的一些名家學習了書法和詩詞文學。」學習書法對梁錫源的繪畫線條大有幫助。
中國畫融合神與氣
名山大川是梁錫源很早就着手的題材,丹霞山、黃山、華山、太行山、衡山等,他都去寫生過。他表示,早年有關繪畫的理論書籍不多,通過幾本畫家自述,他認識到了去大自然印證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在行山時,他也會揣摩哪些景色具有畫的韻味。「中國畫含有一種道家思想,是神和氣的融合體,也講究文學修養。」因此梁錫源認為,除筆墨功夫外,學習詩詞文學對繪畫的構圖也很重要。
花鳥也是梁錫源常畫的題材,他表示,不同於山水畫注重的氣韻,花鳥畫講究筆情筆趣。他提及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名句:「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強調了篩選入畫元素的重要性。
山水畫是梁錫源最喜歡的創作題材,「它很有意境,你很難達到非常高的創作高峰,但它又令我們很嚮往。」他表示,自己有時很容易捕捉花鳥畫的結構、客觀表達景物的形態,但山水畫的創作雖很難達到一個極峰,仍讓他充滿嚮往且不禁去追求。
深情凝視本土文化
此次展覽的「香港風景」區域包含多幅梁錫源以香港風物為靈感的創作。作品寫生處包括西貢、大嶼山、頭洲等。其中,扇形畫作《既是同舟》包含香港文化中心、張保仔號等元素。梁錫源還在作品上題寫了由黃霑作詞的歌曲《獅子山下》的部分歌詞。一新美術館助理館長馮昱瑄(Sylvia)表示,梁錫源在這些畫作中展示了自己對本土文化的深情凝視。
展覽還邀請了自2003年來港寓居的英國建築師Alex Peaker以畫作回應梁錫源的藝術。梁錫源表示,香港本就是一座多樣藝術互相吸收的城市。早年,他曾加入香港畫家聯會,希望吸收一些對傳統繪畫有幫助的技法。「水彩畫的留白和中國畫的留白也有一些共通點。」他說。
梁錫源提倡「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他從不抗拒新穎的創作形式,也一直傾心於傳統中國畫的筆墨運氣及運筆。他舉例,張大千就是在傳統畫基礎上形成創新風格的典型畫家,其作品受到很多西方觀眾的賞識;林風眠雖主要創作西方風格的作品,但也會採用中國畫的技巧與表現手法,讓中外觀眾對其作品產生認同;趙無極的油畫也蘊含了中國傳統的意念。「我相信總有一些西方人會欣賞中國的畫作,因為藝術始終是一種共同語言。」
梁錫源現在仍對繪畫抱有極大熱情,「我如果不能畫畫,人生就好像沒什麼意義。」他有時還會夢到清朝的畫家,他笑說。「雖然過去生活清苦,也從沒影響我對畫畫的追求和興趣。」在有靈感時,梁錫源會進行創作,而在沒什麼思緒時,他便會看看古今名家的畫冊和相關書籍,以獲得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