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碼港創意微型基金企業發展顧問組(金融界別)、IDA愛達聯合創始人 李凱翔

上星期本專欄提到,主要的區塊鏈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在具有去中心化、高安全性及可信賴的特點的同時,也面臨交易速度慢、擴展性不足等挑戰。比特幣更加有區塊容量上限1MB的問題。於是Web3行業想盡辦法克服這些挑戰,隨之而來的就是被稱為第二層區塊鏈(Layer 2)的技術。

減輕第一層區塊鏈運算負擔

既然有第二層,當然也有第一層(Layer 1)。第一層是指區塊鏈的基礎層,負責交易的執行與確認,比特幣和以太坊便是最具代表性的Layer 1區塊鏈。以太坊技術升級前,每秒的交易處理量約為15筆。隨着用戶規模的不斷擴大,交易延遲及手續費(gas fee)高昂的問題變得尤為突出。為應對上述挑戰,以太坊於2022年,將其共識機制從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轉換為權益證明(Proof-of-Stake)。這一升級不僅顯著降低了能源消耗,還為未來的擴展性升級鋪平了道路。

至於第二層區塊鏈則是建立在第一層區塊鏈之上的解決方案,旨在減輕第一層區塊鏈的運算負擔。它通過將部分交易移至區塊鏈外部進行處理,然後一次性將交易的結果記錄在第一層區塊鏈,從而大幅提高交易效率並降低交易成本。

比特幣的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是最有名的第二層區塊鏈。它允許用戶在網絡內建立「點對點」支付通道,進行多筆交易,最後批量提交至比特幣的主區塊鏈記錄。這種方式有效緩解主鏈的交易壓力,令比特幣的交易速度大幅提升。此外,以太坊生態中的Rollups技術亦是一種重要的第二層解決方案。Rollups將多筆交易「打包」成一筆,然後一次性提交至主區塊鏈進行驗證,進一步提高交易處理效率。

解決交易速度及成本問題

要注意的是,第一層和第二層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技術架構。第一層提供不可更改(immutability)的安全性,一旦數據被寫入區塊鏈,就無法被修改或刪除。而第二層則專注於解決交易速度及成本問題。以太坊在完成權益證明的升級後,第二層解決方案如Arbitrum和Optimism等,進一步補足了其生態系統,吸引了大量去中心化金融及去中心化應用的開發者與用戶。

隨着區塊鏈技術在香港逐漸得到應用,市民在投資加密貨幣的時候也應該理解支撐着區塊鏈發展的技術,例如第二層區塊鏈。這樣才能更加正確地理解加密貨幣的價值。

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