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在「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里,不乏有外國人的身影,其中一位來自俄羅斯的香港科技大學學生莫海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展覽內有關國際互助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尤其是港九大隊營救美軍飛行員的事跡。他期待與被救飛行員的後人見面,並強調跨國合作與歷史聯結的重要性,他認為「中美之間合作總比不合作好。」這位「外來者」正以他的方式,將香港的歷史變成自己的「珍貴記憶」。

來自俄羅斯的莫海龍是香港科技大學大四工程系學生,「我說在香港住了四年,你因此猜到我讀大四吧?」他略帶俏皮地「考驗」記者。雖然攻讀理工專業,莫海龍卻有着一顆「歷史迷」的心。學校圖書館的歷史藏書區成了他的「後花園」。「那裏有很多稀有又珍貴的書,一有空我就泡在那兒,自己啃中國史、香港史。」他說,不管是常設展覽還是臨時展,香港各大博物館里總少不了他的身影,「歷史不分世界史、中國香港史,只要是過去的故事,我都感興趣,限時展覽更是不能錯過。」
這次展覽讓莫海龍格外興奮,不僅因為能看到外國醫生參與中國抗戰的珍貴史料──比如加拿大外科醫生諾爾曼.白求恩在前線為八路軍傷患做手術的照片,更因展覽中一段「港九大隊營救美國士兵」的故事,讓他感受到歷史裏的「聯結力量」。「美軍「飛虎隊」中尉唐納德.克爾的飛機當年在香港上空被擊落,是游擊隊員救了他,還安全送到美軍基地。」
當莫海龍知道唐納德.克爾的兒子戴維要來香港看這個展覽,專程了解父親的這段經歷!莫海龍翻着展覽資料,語氣裏滿是期待,還主動和記者約着「組隊」:「我想知道戴維具體哪天來,要是能去現場聽他講父親的故事就太好了!」
採訪中,記者好奇他的中文名字「莫海龍」的由來。他笑着解釋說,「莫」代表「莫斯科」,「海」象徵香港靠海,而「龍」是中國的祥瑞。「算是個美好的巧合,我很喜歡這個名字。」平時他用普通話稱呼自己的名字。當記者以粵語說出「海龍」,莫海龍表示:「聽着很親切,像我和香港之間的小默契。」
如今,莫海龍養成了關注政府官網、機構社交賬號的習慣,「這樣能知道很多活動信息,光我了解到的類似抗戰勝利80周年的展覽、歷史活動,大概就有50場左右。」他覺得,自己作為「外來者」,反而更容易被這些跨時空的故事打動──比如外籍醫生不遠萬里來中國支援,比如港九大隊營救美國士兵。「就像這次展覽裏的故事,中美之間合作總比不合作好,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種聯結都很重要。」
展廳中,莫海龍不時用手機拍着展品,正用自己的方式,把他鄉的過去,變成了自己的「珍貴記憶」。
相關閱讀:
致敬「航空救國」精神!123年《大公報》的歷史擔當 在這個文創產品中延續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火爆香港 老兵呼籲:團結自強 捍衛祖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