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期間,廣西柳州市柳城縣一座尋常院落裏鑼鼓聲不停,數十名孩子稚嫩的彩調唱腔飄向遠方。日前,這座小院走出的5名少年,獲得第29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最高獎「小梅花」稱號。這份榮譽的背後,是周錫生與何秋萍夫婦對彩調數十年如一日的守護。
2013年,柳城縣「老還童」彩調劇團少兒班誕生,首批「火種」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歲。平時夫妻倆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免費向孩子授課,當看到周錫生笑眯眯抖開摺扇——扇花如蝶翻飛,瞬間讓孩子們產生好奇。
從「手眼身法步」的深厚程式中,周錫生精心提煉適合孩子的趣味動作。出場、亮相、扇花、步法……每個細節他都拆解示範,何秋萍則逐字逐句打磨唱腔,兩人一唱一和。周錫生認為,彩調的種子落在孩子身上,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
如何讓彩調「返老還童」?周錫生介紹,在向少兒傳授彩調傳統表演基本功的同時,根據少兒學藝悟性的具體情況及表現能力,選擇一些符合少兒年齡段演出的傳統折子戲進行改編創新,創作一些反映現代生活的小戲,讓彩調唱出新聲。在一聲聲稚嫩的傳唱中,夫妻倆共公益培養數百名彩調少年,孩子們累計獲得各類獎項40多個。該劇團的兒童彩調演員,不僅到各鄉村進行專場演出,還登上廣西彩調藝術節等舞台。
近年來,廣西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建設彩調劇種數據庫,並在音樂、服裝、燈光、舞台等各方面進行創新。1959年首演的彩調劇《劉三姐》在傳播渠道上推陳出新,藉助社交媒體平台,發布精彩片段、幕後花絮等,吸引海內外年輕觀眾,從而讓這部彩調劇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 ●文︰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