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早前開啟內地巡演,於上海與北京舉辦23場演出,吸引逾3.5萬觀眾入場,掀起「大狀王熱潮」。
演出於8月14日回歸香港作第三度公演,加演至30場仍一票難求。梁仲恆、袁浩楊及陳書昕等十多位新成員的加盟,亦為作品帶來全新詮釋。而在此次香港演出中,新舊兩組卡司還將會以全新組合登場,同台交匯,看點滿滿。
日前,《大狀王》難得地公開了其舞台機關及舞美設計秘辛,不由讓人感慨:好作品經得起考驗,只因魔鬼全在細節處!●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由黃逸君操刀舞台美學指導的《大狀王》橫掃多項舞台美術獎項,包括「第三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之「最佳舞台設計」以及在「2024 北京·天橋音樂劇年度盛典」中榮獲「年度最佳舞美」「年度最佳燈光」,堪稱華語原創音樂劇里程碑之作。
對於音樂劇而言,音樂和舞台設計的配合是決定音樂劇是否精彩的一大關鍵。《大狀王》在音樂上糅合粵劇、童謠、圓舞曲、古典、1920年代百老匯風格、抒情歌、搖滾、流行民謠及佛教音樂等,而舞台設計更巧妙地結合古典與現代美學風格,足見古今中西合璧的香港文化精粹,同時極富嶺南文化藝術的特色。
燈光「留白」讓整個舞台「同呼吸」
《大狀王》故事靈感來自於香港人十分熟悉的民間傳奇人物,如何做出新意,是主創團隊始終關注的問題。黃逸君表示,團隊之間的配合密切而專業,「因為會在前期充分討論,後續反而不需要太大的改動和磨合。」他表示,此次巡演中,除了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令他感動,觀眾的用心反饋更令他感到驚喜和意外,「觀眾甚至會注意到演員每場所戴頭飾的細節。」
「留白很重要」,《大狀王》燈光設計楊子欣指出,在《大狀王》的視覺呈現上,通過燈光效果的變換呈現「青黛赤金」鮮明的色調變換,但整體又十分「乾淨」,充滿了「留白之美」。楊子欣解釋道,「留白」並不代表不豐富,一個「綠色」都可以包含很多意思。「留白」使得這台戲既有想像也有寫實,給了觀眾極大的空間。談到在籌備過程中的挑戰,楊子欣指出《大狀王》整台戲中有大量需要調度的節點,「音樂、燈光包括演員的狀態都要完全卡住,」因為每個演員都有自己的表演特點,其他所有舞台要素都必須要隨之調節,才能呈現「同呼吸」的效果。
兩層旋轉台變化出不同景深
《大狀王》的布景設計張正和表示,《大狀王》彰顯了「簡約之美」。在舞台之上,觀眾所見似乎只有一個「公堂」,卻因「上方下圓」兩層旋轉台分別或同時開動的方式,得以用不同速度和角度變化出多種舞台縱深、高低和區隔。極致「簡單」的布景配合燈光的變換、區隔,卻能夠同時實現公堂、陰陽兩界等三十多個場景的無縫切換,呈現流暢而利落的戲劇節奏,兼有「中式和現代」的風格。張正和透露早在之前籌備時,和香港話劇團也有緊密溝通,不斷研究舞台效果改進研發,他亦笑稱:「第一次入台時都難免緊張。」
語言不是阻礙 好音樂劇應渾然天成
作為粵語音樂劇,《大狀王》能夠在非粵語地區受到如此歡迎,主創團隊都表示欣喜,也相信「語言從不是阻礙」,「像是音樂的變化以及演員的情感轉折都是觀眾能直接體會到的,這些都無需語言即能傳達。」好的作品應該是渾然天成、完整一體的設計,能夠帶領觀眾充分沉浸其中。為了方便觀眾理解,內地巡演場均有配備中文字幕,「且一些字幕的字眼都做了調整。」
楊子欣則補充道,在內地巡演時,因為場地的變化,幾乎一半的燈光都需要調整,「不過即使要更改,也不想做簡約版。」團隊力求復刻每一個細節,將《大狀王》的原本魅力帶給內地觀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