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去年4月香港實施首階段「走塑」管制以來,特區政府一直鼓勵食肆轉用可重用餐具,估計因減少提供即棄餐具後,每年可節省6,000萬套用量。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表示,「走塑」管制實施以來改變了大家的生活和營商習慣,社會上形成了「走塑、走即棄、綠色回收」的文化,而下一階段管制將會先以務實的態度開展「非塑膠容器試驗計劃」,鼓勵飲食業界和餐具生產商參與,攜手試用非塑膠的外賣飯盒、湯碗、杯蓋等替代品,令相關產品的品質能進一步改善,讓市場有更多合適且成熟的替代品供應予客人。●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藍鳥昌輝強兄弟飲食有限公司負責人呂星輝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他現時經營兩間餐廳,提供各類中西式菜品。呂星輝表示,他的餐廳一直都支持「走塑」,並認為「走塑」不單未有增加其營運負擔,反而減省了開支,主要是隨着客人的環保意識日漸提高,現時不少客人會響應環保,主動「走外賣餐具」,更有客人自攜容器前來買外賣。
客人逐漸適應 餐具省成本
回想過去一年的「走塑」經驗,呂星輝表示,最初餐廳和客人的確需要時間適應,但整體來說對生意影響不大,甚至節省成本。他解釋,「『走塑』前外賣餐具的每月開支約為3,000元,『走塑』後則已有所回落並維持在2,000元左右,主要是因為客人現在不會向餐廳多拿幾套餐具作備用。」
他續指,現時一套非塑膠即棄餐具的價錢與「走塑」前的即棄膠餐具看齊,分別不大。
呂星輝亦對環保署一直以來為實施「走塑」管制的工作表示讚許,包括環保署人員到訪餐廳進行宣傳教育和設立「綠色餐具平台」,為餐飲業界搜羅替代品和合資格供應商的資料。「平台上的非塑膠即棄餐具產品都是經過平台秘書處審批的,使我們更有信心去選購。當中更有供應商主動向我們提供產品作試用,然後才再作決定。」對於有市民指紙飲管和紙匙容易變軟的情況,呂星輝指,其餐廳使用的款式不易浸軟或變形,因為餐廳會先自行試用,確保品質和表現能適合盛載餐廳的食品和滿足客人的要求。過往他曾測試過多款刀叉匙和飲管,最終選擇了一些較堅韌和耐用的產品。
對於今年8月中開展的試驗計劃,呂星輝表示會積極參與,期望憑藉自己的經驗向業界推廣「走塑」。「我會教育我的小朋友和身邊的人,『走塑』除了是保護環境,也是為了大家的未來。」早前環保署指,參與試驗計劃乃屬自願性質,目的是鼓勵更多餐廳使用與下一階段管制相關的餐具替代品,如外賣時的盒、碗、杯和蓋,同時,參加計劃的供應商亦會為參與餐廳提供折扣,可低至半價購買替代品作試驗。最後,餐廳意見的反饋可以為供應商提供改善產品的參考依據。
在專訪中,呂星輝展示多款將會試用的替代品,當中有部分是非塑膠容器,包括植物纖維飯盒、水性塗層紙湯碗和紙製醬汁盒等。他向記者詳細講解各種新產品的特點:「植物纖維飯盒適合盛載中式飯菜;而另一款植物纖維碗有水性塗層,不容易漏出湯水或變形。」
他尤其關注容器與蓋的適配,不會出現因鬆脫而打翻食物等情況。
模擬送外賣 測試餐具會否變形
呂星輝分享他的測試心得:「我們會模擬送外賣的情況,每半小時檢查已盛滿食物的飯盒和湯碗會否漏出湯水或變形。」若測試結果滿意會逐步推廣給客人使用。
他希望透過自身參與,協助業界順利過渡至下一階段,亦建議餐飲業同儕積極參與試驗計劃,「我覺得大家都可以行多一步,多作嘗試,並將一些優良的替代品推介給業內人士,令大家更主動為環保出一分力,讓『走塑』文化植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