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關稅戰發展至今,美國與貿易夥伴的談判,要談的都談得七七八八,尚未談妥的,恐怕亦不容易馬上完成。故此,似乎短期內,美國總統特朗普只能繼續發功逼迫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盡快減息,減息對於美國債台高築的困境,起碼從之後的利息支出方面,可以有一定的好處。
央行性質所限 誤判非戰之罪
關於鮑威爾是否最終向特朗普低頭,愈接近全球央行年會,愈接近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發言,則愈接近揭盅究竟其最後一次出席此場合,如何評價自身,以至透視尚有其一天在此,當局的取態為何。
對於正常人,假如易地而處,換位思考,同樣作為技術官僚,接掌央行首長之位多年,蕭規曹隨,沒大動作,數據為本,按本子辦事,完全沒想過為達外界期望而先發制人。
於今回顧,正如之前他亦曾承認過程中有犯錯,但所犯的錯,涉及判斷,而央行本身定位以至央行行長本身性質,使其決策上有一定局限,只要符合法規而行,錯可檢討可學習,但非戰之罪。
9月減息之說不可盡信
有這想法,面對尚餘少量日子任期,絕無必要向特朗普低頭,起碼為強調依法規而行,大可以等數據等到不只9月,甚至10月,才作出減息,完全可以說得通。據此,投資者不宜一面倒信服9月馬上減息之說。
事實上,要投資者信服9月馬上減息,最有效的還是訴諸美聯儲本身的決策往績。最新公布的議息會議紀錄顯示,有份參與投票的委員,多數認為當前通脹風險高於失業風險。果如是,便值得思考,由上一次議息至9月之間,若有突如其來的重大改變,把這個想法改變扭轉,才可以令減息的概率真正提升。
假如局方一直認為通脹較難處理,相比之下,失業衰退的風險未至,則按理不至於馬上減息,更不是外界近日盛傳的一減半厘之譜。相反,不單不一定是9月減息,大可以以數據為本作為擋箭牌,技術官僚的天職就是按本子辦事,程序為先,自然可以一等再等,等到數據確認,縱使滯後,卻怪罪他們不得。
關稅影響未必完全一次過
說到底,無論此等待是否關乎觀察前所未見全球關稅戰影響物價穩定,未必如樂觀者所想是一次過,反而是持續好一段日子,甚至讓消費者以至生產者形成理性預期,是更結構性的現象,站在局方立場,寧願看清形勢再作定奪,幾年前處理通脹亦如是,沒道理忽然性格作風大變,還未計有必要略為抗衡特朗普班子的政治干預。(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