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綽桁正在一家本地藝術慈善機構做水墨藝術推廣工作。
●京港兩地大學生考察多個北京城市地標,如798藝術區、三里屯太古里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京港兩地大學生早前走訪香港多處文化設施,包括戲曲中心和舍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供圖
●李一諾希望未來能將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和商業相結合。

故宮紅牆下,兩位青年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一位是籌備非遺創業計劃的清華學子,一位是致力於水墨藝術推廣的港大畢業生。他們相識於第二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卻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找到了殊途同歸的使命。據悉,「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自2022年11月推出以來,共有近150位來自北京和香港的優秀學生參與,這場跨越南北的文化對話,正在重新定義着新時代青年的職業選擇。

雙城交流重塑藝術認知

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畢業生李一諾2023年暑期參與了第二屆「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她認為該計劃流程清晰、領域多元,令她感到驚艷,在參與計劃的過程中,她也逐漸找到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非遺創業」。目前,她正在努力將自己的創業提案帶給感興趣的投資人,希望能夠將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和商業相結合。她表示:「作為文科畢業生,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能夠較早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獲得嘗試創業的機會十分不易。」她對能夠參與到這一項目中來感到幸運,去年她亦通過高才通計劃來港,成為一名文化創意自由工作者。

本地學生盧綽桁畢業於香港大學,他和李一諾同期參與「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通過這一計劃,盧綽桁在北京有了半個月的實習機會。作為藝術史專業的學生,他對藝術本就有濃厚的興趣,但去北京的過程還是大大開拓了他對「藝術」的認知,「原來我認為文化藝術只存在於博物館之中。」而在北京,他不僅參訪了故宮、798藝術區,還對北京具有歷史感的街區、胡同有了直觀的認識。他認為,北京的人文歷史古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一些景點即使收費依然遊人如織,香港雖更加商業化,但在人文、歷史、藝術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吸引力建設方面尚需向北京學習。

目前,盧綽桁正在一家本地藝術慈善機構做水墨藝術的推廣工作,讓社區不同層次的市民都能了解到豐富多元的藝術作品。他認為「雙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計劃」這一項目應持續發展下去,他聽說今屆計劃成員可以「食宿都在一起」也感到十分開心,認為這對於加強兩地年輕人之間的合作共創有相當大的助力。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