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舞台劇《茶馬古道·斷龍吟》前,我問導演傅月美,為什麼會想到這個似乎跟香港關係不大的題材,她說主要配合今日提倡的茶文化,但跟香港也是有點關係的。

在香港,飲茶(喝茶)是一種相當普及又獨特的飲食文化,無論是老友敘舊,還是與客戶約談,乃至同事間午飯,或家庭成員周末聚餐,「不如去飲茶啦﹗」常常成為人們隨口而出的選項,簡單、方便又實惠。

走進茶室或茶樓,服務員主動送上來的常常就是「普洱」。普洱茶好像成為香港人最喜歡的茶品。但我統計網上流傳不同機構評選的「中國十大名茶」排名榜時,「雲南普洱」能晋身其中的並不多,即使入榜,也往往位列最後一兩位。反映它非「有品之人」的心頭好,自然成不了「名茶」。但普洱茶卻是最多香港人認識或可隨口而出的茶,可謂某種意義上的「名茶」。

原來是有淵源的,這與茶馬古道有關,也與滇越鐵路有關。茶馬古道的形成和得名,正如其名,最初源自西南軍隊對馬匹的需求和西藏人對茶葉的愛好而進行交換,並由馬幫定期馱運到對方屬地,而形成了一條貿易通道。

古道的源頭在思茅地區(今日改稱為普洱市)。隨着茶葉的豐收和需求大,這種茶葉貿易也由國內做到國外,而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年的交通遠遠沒有今日便捷,雲南的茶葉出口主要通過其邊境國家如越南、緬甸和老撾,再轉運至曼谷和香港。普洱茶於上世紀初進入香港時數量並不多。但隨着滇越鐵路建成,茶葉往外運輸的時間大為縮短。所以,普洱茶、茶馬古道和滇越鐵路就把香港與雲南聯繫了起來。這也是該劇創作的背景和涵蓋的內容。

為了促進普洱茶貿易,香港人發揮靈活變通的創意,一方面在茶葉包裝上做文章,以吸引進口商,另方面跟本地茶室茶樓合作,在消費者中推廣,慢慢,香港人飲茶,普洱就成了「首選」。

這令我聯想到時尚界出現過的「迷你裙」發明者之爭。依據該款式出現先後,應該是法國高訂時裝大師安德烈·庫雷熱(AndréCourrèges),但他這款新設計只在小眾中亮相;而令相類款式獲更多人認識,乃至形成引領風尚的潮品的,卻是比他晚出道的英國設計新秀瑪麗關(Mary Quant),因應她個人的高調亮相和媒體的廣泛報道,大眾記得的名字就是後者。

普洱茶和迷你裙性質不同,我無意叫港府去爭取這個「發明權」,但以香港當年推廣普洱茶的經驗和績效,這不但是港滇合作史上該記下的一筆,更反映市場推廣的重要性,這正是香港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