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全運惠民,健康中國」從來不是空談,為秉承該理念,即將到來的第15屆全國運動會除設有34個競賽項目,亦設23個群眾賽事活動(群眾項目),香港將承辦首次被納入群眾賽事的保齡球項目。該項目的香港代表隊甄選賽已於今年4月舉行,反應十分熱烈,最終選出男、女子各一隊五人隊伍,代表香港在8月22日至24日於啟德體育園的保齡球中心與全國各省市的代表爭奪殊榮。

在大公文匯全媒體《好好體》第三期中,4位全運會群眾比賽保齡球項目香港女子隊代表成員——梁芝榕、譚舜而、李詠茵和吳紫燕受邀來訪,與《好好體》特約總策劃、資深體育人朱兆麟教授一起,向大家分享她們從港隊退役後,時隔多年再度攜手比賽的故事,以及對即將到來的全運會的展望。

全運會群眾比賽保齡球項目香港女子隊代表成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福瑞士攝)

打球始於興趣 至今已逾十年

保齡球看似簡單,但只有力量、技術和瞬間爆發力兼備才能獲得高分,因此成為一名專業的保齡球項目運動員並非易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4位前港隊成員均表示,自己從中學起就開始學習打保齡球,至今已經十幾年了。

4位前港隊成員均表示,自己從中學起就開始學習打保齡球,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福瑞士攝)

梁芝榕表示,她已經打保齡球18年了,「最初是因為近,我家附近就有保齡球場,然後父母就帶我和哥哥去玩,玩着玩着就開始學,然後逐漸培養出興趣。」

譚舜而則是因為中學的時候學校有保齡球校隊,「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很少聽到,學校的校隊通常都是籃球、足球、手球和排球,很少見到有保齡球的校隊,出於好奇,我就加入了校隊。」

李詠茵是在中學時期的班主任帶領下開始接觸保齡球,「班主任放學帶我們去玩,因為讀書的地方附近有個保齡球場」,而令她堅持學習打保齡球的重要原因則是「因為看到Gigi(梁芝榕),我小時候就看她打球。」

從15歲起打保齡球的吳紫燕表示,她的經歷和譚舜而相似,「中學的時候,學校有個同學先開始接觸保齡球,他就帶我們去玩,我覺得這個球會轉彎,這麼有趣!之後學校開設保齡球隊,我也是這樣加入了保齡球隊,之後就開始保齡球的生涯。」

4位前港隊成員均表示,自己從中學起就開始學習打保齡球,至今已經十幾年了。(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福瑞士攝)

攜手打響全運會「第一賽」既期待又緊張

全運會的正式比賽將在11月開始,香港將會承辦8個競賽項目,以及1個群眾賽事活動項目,即保齡球。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作為香港賽區第一個與廣大市民見面的項目,將於本月22日至24日進行,對此,李詠茵稱「我們是既期待又緊張」。

李詠茵介紹到,「群眾項目顧名思義就是大眾一起打,我們之前在4月的時候,進行了全民選拔,當然民間高手很多,我們很幸運勝出了那次的選拔,所以我們5個可以一起去打決賽。至於接下來的決賽,其實我們是既期待又緊張。」

李詠茵續指,「因為我們5個以前都是香港隊成員,退役已經有7、8年,這7、8年裏,其實我們都是各自打球,基本上沒有組隊5個人一起去打一場比賽,我們沒想過完結運動員生涯之後,還有一個機會可以重返球場,再組隊代表香港去打,所以我們很期待這次的比賽。」

問及平時如何平衡工作和練球,梁芝榕指出,「我們都是下班就來打,全運備戰期間的話,集訓是一個禮拜練習2天,一天是下班時間,另外一天就是星期六早上,剛好大家都湊得上時間,這樣就工作和運動方面都可以平衡到。」

隊員希望正常發揮 踏上頒獎台

是次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香港代表隊要與全國各省市的代表進行競爭,問及對比賽會否有目標或是願望時,梁芝榕表示,「成績方面當然不是說想就可以做到,但我們一定會打到最好,香港方面現役的港隊不可以出戰,所以就在民間選一隊出來,內地很多代表隊裏高手非常多,所以到時就希望我們可以發揮到平時練球的水準,不要這麼緊張,希望可以拿到好成績,可以拿到獎牌。」

是次保齡球群眾賽事決賽,香港代表隊要與全國各省市的代表進行競爭。(大公文匯全媒體資料圖)

李詠茵亦表示,「期望我們5個女子代表隊隊員,加上男子代表隊一共10個人,可以再次踏上頒獎台,因為全運會的群眾賽事活動,第一次有保齡球項目,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再有,所以我們都希望把握這次機會,可以一起再次創造歷史,踏上頒獎台。」

時隔多年,廣大市民又能看到昔日並肩比賽的隊友再次攜手共進,重拾姊妹情懷一起追夢,相信這場決賽將會成為隊員和觀眾心中難忘的記憶。希望香港代表隊能夠有機會踏上頒獎台,為香港爭取是次全運會香港賽區群眾賽事活動的第一面獎牌。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梁譯尹、花天琪報道;視頻攝製:花天琪、任青、福瑞士;撰文:梁譯尹;策劃:花天琪、朱兆麟)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