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0元一個的LABUBU、374元一瓶的雅詩蘭黛小棕瓶……這些遠低於市場價的商品,來自眼下正衝刺港股IPO的母嬰電商平台海拍客。這家成立於2015年、頭頂阿里高管創業光環、又獲雷軍旗下順為資本5輪投資的企業,曾是母嬰電商領域明星項目,如今卻增長乏力,並因假貨爭議屢陷信任危機。
據證券時報報道,記者深入調查並經相關機構檢測鑒定發現,社交平台上質疑的「海拍客售假」並非空穴來風,且公司部分關鍵指標存疑。急於上市的海拍客真的準備好了嗎?
受困售假質疑 記者實測亦「踩坑」
公開資料顯示,海拍客是一家專注下沉市場母嬰B2B服務的平台,由前天貓國際創始團隊成員之一的趙晨創立。平台通過連接供應商與縣域母嬰店抽取佣金,並逐步拓展自營業務及OEM白牌產品。據招股書披露,2024年其低線市場家庭護理及營養產品交易額達86億元,按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其市場份額達10.1%。值得注意的是,其業務已從母嬰擴展到美妝、保健品乃至數碼家電領域,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
然而,海拍客長期面臨售假爭議。第三方投訴平台顯示,部分消費者和母嬰門店投訴海拍客售假。比如2024年初,有消費者表示在海拍客平台買到疑似雅詩蘭黛小棕瓶假貨。
為驗證是否存在售假情況,記者7月21日在海拍客旗下的121平台上購買了一份100ml裝的進口雅詩蘭黛第七代小棕瓶,價格為374元,購買頁面顯示其生產時間為2024年1月—3月。彼時同款產品在另外兩大主流電商平台售價分別達到517元和579元,相比之下,海拍客便宜了143元—205元。
但低價買來的確定是正品好貨嗎?在7月22日收到貨後,記者即發現該產品生產時間為2025年1月,與商品售賣頁面信息不符。隨後,記者將該產品寄送至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旗下專業檢驗機構——中國中檢奢侈品鑒定中心進行鑒定。
8月1日,記者接到中國中檢奢侈品鑒定中心線上通知,顯示該產品未通過正品檢驗。8月4日,記者收到了該中心寄回的產品和鑒定卡,顯示「送檢樣品不符合品牌方已售商品的外觀細節特徵」。
帶着此鑒定結果,記者找到海拍客平台客服。客服堅稱平台售賣的為正品,並出示2025年3月18日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證明顯示供應商進口的雅詩蘭黛第七代小棕瓶(100ml)生產日期與記者收到的產品標註一致。但業內人士指出,該證明僅能說明其有過正品進口記錄,無法證明記者所購商品來源。
此外,商品從深圳羅湖區某菜鳥驛站發出,未有具體的發貨地址,非保稅倉發貨,與跨境電商常規模式不符。記者實地探訪了該菜鳥驛站,其負責人表示並不清楚相關信息。
非授權商品上架 供應商審核缺位
記者調查發現,該產品對應的供應商系第三方賣家惠州市嘉寶利貿易有限公司,一位自稱該供應商代表的人士致電記者,對中檢的鑒定結果提出異議,聲稱「中檢不能檢測進口產品,只能檢測國內專櫃產品」。但當記者追問其認可哪一家檢測機構時,對方始終含糊其辭,僅表示認可「國家規定的機構」,卻未能指明具體機構名稱。該人士承諾請示領導後回覆,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而中檢奢侈品鑒定中心相關人士對此明確回應稱,鑒定結果與產品是否進口無關,進口產品同樣可以進行檢測。
其後,海拍客客服與記者有過數次溝通,解決方案包括退貨退款以及賠償記者檢測費用。但因該第三方供應商始終不認可售假結論,平台方也無法強制處罰,如果要求強制處罰或退一賠三,需要記者自行付費再進行一次成分檢測,但該流程需要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
而海拍客平台上的侵權商品還不止於此。記者瀏覽發現,一款標價僅為29.90元的泡泡瑪特LABUBU玩偶,其在購買頁面甚至直接提示「此商品非授權,造型相同,如介意者勿拍」。
記者購買上述LABUBU玩偶後發現,該產品不僅造型與正品一致,其包裝更是全套使用了泡泡瑪特的品牌標誌,產品標籤也完整印有泡泡瑪特的相關信息。而實物做工則與正版產品的工藝品質存在顯著差距,可謂「一眼假」。
僅記者抽樣購買的兩件產品,已部分暴露出海拍客在供應商管理和准入機制上存在較大問題。而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費者表示在海拍客上買到爭議產品,但索賠維權困難重重。而海拍客平台的不少產品卻標註不退不換或不支持無理由退貨,記者購買的兩件商品均是如此。
作為一家主打母嬰產品的電商平台,本應對產品真假有着更為嚴格的審核標準,但現實是這道防線卻頻頻失守。在海拍客一些母嬰產品的評論區,亦有不少質疑產品真偽的聲音。
「29萬家」線下零售店真假幾何?
不僅是供應商管理「失守」,海拍客鏈接的下游母嬰門店網絡,其數量規模的真實性亦存疑。
作為一家以B2B模式服務全國母嬰門店的電商平台,海拍客的核心資產與關鍵運營指標,在於其實際鏈接和服務的母嬰門店數量。
「29萬家」是海拍客招股書中反覆強調的核心數據。海拍客表示其平台已成為中國低線市場家庭護理及營養產品行業最大的交易及服務平台,連接約4200家註冊製造商、經銷商等,覆蓋31個省級行政區、3000個村/縣,並擁有約29萬家線下注冊零售店。但記者實際體驗發現,海拍客的這一關鍵運營指標真實性和有效性存疑。
作為B2B平台的海拍客聲稱其APP註冊流程非常嚴格:用戶需要填寫詳細門店信息,並上傳法人證件、營業執照、食品衞生許可證等資質文件,經官方審核通過才能註冊為買家(即線下零售店)。
普通消費者僅能通過「海拍客121小程序」下單購買商品,但產品數量與海拍客APP相差不少。記者前述購買的兩件產品即是在此小程序下單購買。
但成為線下零售店真的很難嗎?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號稱可以幫助普通消費者「10分鐘內免費開通海拍客賬號」。證券時報記者聯繫其中一位,通過其推薦的「海拍客註冊審核專員」,僅需提供如下幾類資料中的一類即可:提供兩個月前的朋友圈賣貨記錄(≥3條);擁有運營兩個月以上、人數≥101人的賣貨群(無需銷量);達到快團團特定等級(團員>500人或銷售額>1000元且等級≥Lv1);閑魚近3個月銷售額>1000元且訂單≥10個;抖音粉絲≥500人且開通抖店等。
記者聯繫了一位有快團團銷售記錄的人士,在提供了相關頁面截圖之後,前述審核專員當即表示可以註冊,並告知門店名稱和地址均可隨意填寫。而所謂需要上傳法人證件、營業執照、食品衞生許可證等證件的環節,均只需提供快團團頁面截圖。記者照做後,不到10分鐘,一個海拍客賬號即成功開通,可以登錄海拍客APP,像一個門店一樣正常下單「進貨」,成為其29萬家線下門店中的一員。
研發開支難以支撐創新突破
招股書顯示,海拍客收入由第三方抽傭(數字平台業務)與自營業務構成。早期以抽傭為主,但近年來戰略重心轉向自營,佣金收入從2022年的3.54億元降至2024年的2.29億元。同期自營收入卻從5.40億元增長到8.02億元,自營業務成為絕對支柱。
但這一業務比例的變遷,使海拍客與供應商的關係,有可能從第三方「賦能者」蛻變為直接競爭者。
海拍客表示,其計劃持續投資自有品牌業務項下的產品設計與開發,並專注於突破性創新以保持競爭力。其自有品牌包括兩部分,一是第三方製造商代工的白牌產品,二是海拍客自主開發並通過OEM委託他人代工生產的品牌系列產品。
但海拍客自營品牌的研發投入似乎嚴重不足。以國內個人衞生護理用品公司豪悅護理為例,該公司2024年研發投入約1.07億元,當年在研或已驗收項目約28個,包括「一體式多重立體防漏嬰兒拉拉褲的設計開發」等,平均每個項目在當年的研發費用約382萬元。
相比之下,招股書顯示,在2022年到2024年的3年間,海拍客自有品牌業務項下的產品設計及開發的支出費用分別為420萬元、460萬元及360萬元,分別佔當年收入的0.5%、0.4%及0.3%。對應海拍客同期分別推出的678個、302個及643個自有SKU(單品),平均每個SKU研發開支僅有數千元。這一極低的投入,如何能實現突破性創新和品質保證,尚需打個問號。
承壓對賭協議 上市前多個股東撤資
當前,母嬰產業增長承壓,海拍客亦受影響。2022年到2024年,其收入分別為8.95億元、10.67億元和10.32億元,營收已現下滑跡象。公司招股書宣稱要由規模導向轉向利潤導向,但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計虧損高達18.54億元。不過,海拍客指出,在撇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及以權益結算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所帶來的影響後,2022年錄得經調整凈虧損1.31億元,2023年、2024年則分別小幅盈利1930萬元和2580萬元。這種非經營性虧損,將在公司上市後得以消除,但海拍客的上市進程似乎並不順利,其背後股東亦已多次撤資。
海拍客曾先後完成6輪融資。2015年7月,海拍客開啟A輪融資,由順為資本領投,10年時間順為資本參與5輪,成為最大外部投資者。其他投資者還包括復星國際、九州通、PVG、高瓴資本、遠瞻股權投資管理等。但這些融資和連帶的對賭協議,卻如硬幣的兩面,影響着公司的發展。2020年、2024年和2025年,海拍客已經歷多次股東撤資。
在最新的一份撤股相關協議中,海拍客再次贖回了部分股東股份,並與D輪投資者簽署對賭協議,若未能在2026年底前完成上市,公司須於2027年發行新承兌票據。為確保履約,海拍客創始人趙晨通過全資持有的Cross Maze質押1537萬股普通股。
或許,上市對海拍客而言,早已不是能否獲得融資,而是成為公司的「背水一戰」。記者就本次報道的核心問題,向海拍客官網郵箱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未獲任何回應。同時,記者還多次撥打海拍客公司電話,均無人接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