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拉薩,氣溫宜人。夜雨過後,空氣更加清新。在「拉薩藍」的天空映襯下,布達拉宮更顯巍峨雄壯。
始建於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的布達拉宮,是漢、藏、蒙古、滿和其他民族共同鑄就中華文明的見證。史料記載,布達拉宮紅宮建造時,康熙皇帝專派漢族、滿族和蒙古族工匠百餘人進藏協助修建。西大殿的壁畫,詳細記錄了五世達賴喇嘛於1652年啟程進京覲見清順治皇帝的情景——從拉薩啟程、赴京、覲見、赴宴、遊樂、觀劇、離京等一系列活動,以連環畫形式,生動還原了那段珍貴歷史。
在布達拉宮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忙着通過數字化平台,實時監控布達拉宮的「一磚一瓦」。由於建築結構複雜,內部陳設繁多,牆體自下而上呈梯形,測繪難度較大。
「我們採用無人機拍攝、三維激光掃描和多視角影像重建等先進技術,對它進行了全面、精準測繪,成功構建了完整的數字化模型。」布達拉宮監測中心主任土登次仁說。
裝逾千傳感器監測結構變化
在數字建模過程中,布達拉宮每一個木構件、每一面牆體、每一條開關線路,以及佛像、壁畫、唐卡等文物的信息都會被錄入到電腦中。這些數據不僅能幫助研究人員清晰地了解建築和文物本體,也可以減少在開展工作中對文物的潛在損害。
「研究人員想要研究某個壁畫,只需要在模型中查看高清圖像,無需現場觸摸。這樣可以降低對文物本體二次傷害的風險。」土登次仁介紹。
布達拉宮是典型的西藏傳統土石木結構建築,受自然環境的影響,長期的風化和地質變化可能會對其穩定性造成威脅。為此,布達拉宮龐大的監測體系中,安裝有1,000多個傳感器,實時監測建築結構的變化。
布達拉宮管理處副處長貢嘎扎西介紹,「我們可以監測環境溫度、牆體和柱子傾斜角度等,為評估布達拉宮木結構、牆體和地壟的穩定性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無人機、感溫光纖、3D掃描技術……科技力量不斷向布達拉宮注入「智能基因」,也讓人們聆聽到它持續千年的心跳。「我們還將探索新的保護技術和手段,讓科技力量持續賦能文化遺產保護。」貢嘎扎西說。 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