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教導旅在俄羅斯遠東營地合影。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拍
●抗聯老戰士李興漢被派回東北執行潛伏任務時的舊照。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翻拍
●虎頭山要塞巨炮陣地遺址。圖中水潭為巨炮的基坑。 香港文匯報記者于海江 攝
●抗聯第一路軍軍長楊靖宇。 資料圖片
●趙尚志肖像。網絡圖片

1936年初,東北抗日聯軍成立,下轄11個軍,兵力達頂峰。然而日本關東軍到1941年將總兵力推至31個師團、85萬人,推行「集團部落」制度,切斷百姓與抗日武裝的聯繫,瘋狂圍剿已同中共中央失聯的抗聯武裝。在兩位總司令楊靖宇、趙尚志相繼殉國後,抗聯部隊銳減至1,000餘人,被迫撤至蘇聯境內修整並改編為教導旅,對外番號「蘇聯工農紅軍獨立步兵第88旅」。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抗聯教導旅以特種作戰的方式,提前分批次將特遣小隊投放入東北收集日軍情報,引導蘇聯紅軍迅速突破日軍防線,成為關東軍揮之不去的夢魘。教導旅旅長周保中在日記中記述,先期回國的700多名抗聯老戰士中,僅362人活着返回部隊。 ●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1936年下半年,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軍長、共產黨員李延祿在赴蘇向共產國際匯報工作之後回到國內,12月10日他在上海對報界發表題為「東北抗日義勇軍最近活動狀況」的談話,細數了抗聯各部在當年的活動情況(見表)。儘管國內研究對抗聯最高峰人數無一致記載,但日本內務省警保局外事課內部刊物《外事警察報》在李發表談話後刊譯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活動狀況》一文註明:關於東北抗日聯軍的兵力,李延祿僅說第一、二、四、七軍一共6萬餘人,而根據日方諜報,共有32萬餘人。

化裝勞工潛入機場

「小時候,我見到過和父親一起襲擊日軍機場的叔叔們。」東北抗聯第六軍第十二團政治部主任王鈞之子王可立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在談及抗聯第六軍第十二團奇襲嫩江一號機場的戰鬥時說,「指揮這場戰鬥的正是我父親王鈞。」

1939年5月,諾門罕戰爭爆發,共產國際緊急要求中共「武裝保衛蘇聯」。「總指揮李兆麟親自向我父親下達作戰任務,要求他率部襲擊日軍嫩江機場,吸引日軍兵力回撤。」王可立說。

嫩江一號機場為日軍向前線轉運兵力與物資的重要樞紐和日戰機飛往前線的轉場站。「這個機場設施完備,號稱亞洲第一。當時附近駐守一個日軍旅團和兩個日偽軍混成旅團,還有10個武裝開拓團、18個朝鮮集團部落等準軍事組織,兵力眾多,戒備森嚴。」王可立說,父親王鈞派出了偵察英雄史化鵬,「史叔叔化裝成勞工潛入機場,很快因『肯幹』當上了勞工隊長。藉助工作便利,他一點點摸清了機場敵人兵力部署、飛機數量、設施位置,還繪製出了機場詳圖。」

7月的一天,運送木料的馬車上套着三匹白馬出現在機場大門口,「這是我父親和史叔叔約定的暗號,意味着當晚行動。」王可立一邊比劃一邊說,「到了晚上,我父親先派人狙殺哨兵。接着帶隊沿史叔叔剪開的鐵絲網突入機場。先向日軍守衛部隊的帳篷扔手榴彈,一百多名日軍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死傷一片。」「機槍『噠噠噠』地掃,日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紛紛倒下。父親率隊用汽油焚燒了8架戰機。又於塔台留下『今日折爾翅膀,來日平原再戰!』的血書,然後率部撤離。」

「那日軍附近的兵力沒有增援嗎?」記者問。

「怎麼沒有!」王可立哈哈一笑,「父親率隊和他們轉圈圈,過程中還順帶消滅了西荒開拓團『武裝隊』、俘虜了偽警察,然後成功突圈。」

遭日圍剿損失慘重

為順利推進侵華戰略,在盧溝橋事變前的1937年春,日本關東軍抽調數萬兵力,聯合偽軍和警察部隊於黑吉遼三省對抗聯進行「大討伐」,並配合「集團部落」「保甲連坐」等制度,消耗和圍殲抗聯主力。據時日偽警備司令部資料,僅吉林一地就設集屯點156處。受此影響,抗聯活動區域逐漸縮小,但抗聯將士仍積極主動消滅來犯之敵。而隨着七七事變的爆發,東北抗戰更為猛烈。日本駐偽滿大使植田謙吉致外務大臣廣田弘毅於《「昭和十二年七月中全滿鐵道匪賊狀況調」進達件》中承認,這是由中共領導的抗日力量所反映的「此次時局的影響」。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外務省記錄」中,駐東北各領事館提供的報告顯示:在東北抗日兵力總數23,388人中,中共直接領導的軍隊有12,427人,佔一半以上。此與日方前述資料中6萬餘眾和32萬諜報數據相比,足見日軍「大討伐」之瘋狂,導致半年後(1937年9月),抗聯等抗日武裝損失慘重。

多名將星相繼隕落

位於吉林樺甸紅石林區的蒿子湖密營,是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於1938年末建立的核心基地。由司令部、被服廠、槍械所、哨所、糧倉、營房等30多處功能各異的部分組成,佔地255公頃(一公頃為1萬平方米)。抗聯蒿子湖密營紀念館館長吳艷濱介紹,由於日偽圍剿和叛徒告密,抗聯一路軍70多座密營被搗毀。抗聯戰士只能四處收集橡子、挖陷阱捕獸充飢。

1940年2月18日,楊靖宇身邊僅有的兩名戰士犧牲,敵人緊縮包圍圈意圖活捉楊靖宇。23日,拒絕「討伐隊」勸降的楊靖宇一邊沉着應戰,一邊燒毀機密文件,最終壯烈犧牲,時年35歲。日軍割下了楊靖宇的頭顱,解剖了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中除了草根、樹皮、棉絮外,竟無一粒糧食。

1941年,第三軍軍長趙尚志率領部隊從蘇聯返回東北欲重建抗日力量。日軍聞訊長期追蹤不果,派遣獵戶劉德山到趙尚志駐地趟子房「偶遇」並加入抗聯。1942年2月12日,劉以假情報引誘趙尚志襲擊日偽駐所,致趙尚志重傷被俘最終犧牲。

繼任抗聯第一路軍代總指揮魏拯民(本名關有維),是1942年抗聯最後骨血進行戰略轉移的關鍵決策者。他在信件中明確部署,讓老人、傷員與女兵優先撤往蘇聯,並親自開具介紹信;有戰鬥力的男兵則留下負責掩護,直至戰友安全過江。彼時,黑龍江、烏蘇里江封凍成冰,毫無掩護的江面成了生死關卡。面對日軍的瘋狂追擊,男兵們以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魏拯民本人也在掩護過程中壯烈殉難。1942年抗聯各部化整為零,最終僅約1,200人突破日軍封鎖撤至蘇聯修整。

日刊記錄的抗聯各部戰果(1936年)

第一軍於1936年8月17日佔領撫松縣城,10月21日佔領桓仁縣城,擊敗日本守備隊及憲兵隊,奪其武裝,打死憲兵隊長杉木林平。

第二軍出沒於岡寧鐵路、吉會鐵路沿線,1936年10月10日在敦化縣東清溝與日軍激戰8小時,擊斃日軍少將石川重吉等。

第四軍於1936年4月與其他抗日力量一同襲擊刀翎、林口,活動於吉林完達山森林區域,與第三軍趙尚志部在松花江兩岸互相呼應,經常破壞日軍所仰仗的林密、林佳兩條鐵路。

第五軍常常活動於中東鐵路、圖寧鐵路、穆稜鐵路附近,顛覆日本軍列,與日軍激戰,還常與第二軍等協同作戰。

第六軍在黑龍江游擊,1936年春一度佔領北滿最大的煤礦,有五千工人參軍,12月1日攻佔佛山縣城(虎林縣佛山鎮,現已撤銷劃併虎林, 編者註)。

第七軍活動於饒河、虎林一帶,憑借天險與日偽進行游擊戰。

來源:日刊譯李延祿「東北抗日義勇軍最近活動狀況」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