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醫管局人員在全運會鐵人三項測試賽中執勤。 醫管局Fb圖片
●新型急救背包內含醫療用品和藥品。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左起:龔澤民、程清霞、魏淳澧、邱靜邢、林成傑、梁展新。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為保障參與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香港賽區運動員的健康福祉,醫院管理局將提供多方面醫療支援,包括在賽場派駐醫療隊及設立醫療站,並為入住指定酒店的運動員及相關人員,提供遙距醫療服務,倘有人需要送院,全港十八區公立醫院急症室將設綠色通道,讓他們適時獲得診治。此外,醫管局在賽事籌備期間,已和香港賽區統籌辦公室、消防處、醫療輔助隊及聖約翰救傷隊等單位緊密協作,透過實地考察場地、參與測試賽及跨部門演練累積實戰經驗,並與體育總會評估醫療需求並制訂預案,所有參與人員均接受涵蓋賽事原則、職責架構、運動用藥規範及裝備應用等專業培訓。●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

醫管局重大事故控制中心統籌主任龔澤民在訪問中指出,「醫管局全國運動會籌備委員會」由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和聯網服務總監共同領導,成員包括醫管局總辦事處、各醫院聯網及各公立醫院的不同部門代表,從不同層面做好準備和部署,並從多方面提供醫療服務支援。

跨境公路賽安排救護車尾隨健兒

其中在賽事場地的支援上,醫管局將在各賽場派駐醫療隊以及設立醫療站。屯門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林成傑指出,由於全運會屬於國家級的比賽,因此必須嚴格遵循規定,包括人員配置及醫療站數量等特定要求,他並以擊劍比賽為例,指出醫療隊將負責主場館及次場館賽事,另有一隊專責照顧醫療室內其他人員。他強調,醫療隊服務對象主要為參賽運動員和嘉賓,運作模式有別於醫院常規,因此醫護人員需待擊劍比賽裁判允許後,方能進入賽場為受傷運動員進行診治。

瑪嘉烈醫院急症科顧問醫生梁展新補充,針對兩項跨境賽事,醫管局亦已制定特別安排。其中馬拉松賽事經深圳灣公路大橋串聯深圳及香港,醫管局將於賽道沿途每隔約2.5公里設置定點醫療支援站,並由醫生及護士駐守,隨時為有需要的運動員提供醫療服務;至於公路單車賽事,醫管局人員將聯同特區政府消防處救護車,在比賽期間尾隨運動員隊伍,一旦出現意外或有緊急醫療需求,醫管局會立即指派近距離的救護車到場處理。

提供遙距醫療服務 醫護人員進駐酒店

第二,醫管局亦會為入住指定酒店的運動員及相關人員提供遙距醫療服務。伊利沙伯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邱靜邢介紹,會將酒店房間改裝為醫務室,屆時有醫療輔助隊以及聖約翰救傷隊人員駐守,同時,伊利沙伯醫院將設立遙距醫療診症中心,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和急症科醫生提供24小時服務。當運動員或相關人員需要醫療支援時,駐守酒店的醫務室人員先為他們進行初步評估,若狀況穩定,便會聯絡遙距醫療診症中心的醫生,再按情況處方藥物。相關藥物已預先包裝好並存放於酒店醫務室,駐場人員會根據醫生指示提供合適藥物予患者,確保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

律敦治醫院急症科部門運作經理程清霞補充,若比賽場地或酒店有人需要送院,場地指揮中心或酒店醫務室人員會預先通知附近醫院的急症室,醫管局隨即會啟動「綠色通道」,將相關資訊發放予急症室指定醫護人員、登記處或行政部人員,當傷者送抵指定醫院後,可獲安排盡快接受治療。

為籌備遙距醫療服務,醫管局已和酒店代表舉行會議,進行了詳細考察,包括測試網絡、畫面、燈光及聲效。醫管局感染及應急事務部經理魏淳澧表示,為確保視訊不會中斷,平板電腦仍需配備獨立的數據支援方案,但該服務要克服酒店房間通常光線較昏暗的挑戰,局方將要求酒店提供額外的照明設備。

此外,醫管局亦設立電子醫療記錄系統,方便醫療團隊在比賽場地及酒店進行遙距醫療服務時,能夠記錄相關醫療資料。該系統亦實現醫療站、場地指揮中心和指定醫院資料互通,若有患者需要送院,急症室醫護人員可透過系統預先查看患者的資料,確保病人到達醫院時,已經了解其初步狀況。至於醫療物資方面,局方已準備新型急救背包,內含醫療用品和藥品,亦配置手提式體外除顫機,方便醫療隊人員在比賽場地進行救援,在全運會賽事結束後,上述物資將投放於公立醫院急症室作為公共資源使用,避免資源浪費。

前線後勤配合 盡展團隊精神

龔澤民:有份籌辦全運會,感到十分榮幸。這是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次聯合承辦如此大型的運動會。除了前線的醫護團隊,背後的工作人員也十分幫忙,展現團隊精神,期望能成功舉辦,市民也享受活動。

程清霞:籌辦運動賽事需其他協作部門的合作,是我首先需要學習的領域,可以運用自己多年急症科的知識,應用在運動賽事中,以及與多家急症室的溝通合作,讓我獲益良多。

邱靜邢:非常興奮,這次我主要負責後勤工作,通過後勤工作支持前線同事,包括參與醫療隊以及酒店支援,意義重大。

魏淳澧:我原是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資深護士,此次借調過來,對我而言是一個轉型機會。作為一名護士,平日在急症室面對生死考驗,但對行政工作的經驗較淺,是全新領域。

梁展新:非常高興,這次我們到醫院以外地方進行醫療服務,是一個新的體驗,提升自己。而在測試賽時知道過去的運動員中,有些奧運會金牌得主,對能夠為他們提供醫療支援,讓我倍感榮幸。

林成傑:很開心能與運動員一起參加全運會。我喜歡接受新挑戰,學習新事物,大家一起探討新事物,感覺充滿熱情和溫度。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