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局「2025年Summer InnoTalent夏季實習計劃」共選出42名海內外尖子參與,左起:鄭巧兒、Matthew Gregson、彭爽、Thanisorn Jarudilokkul Book、 梁洛浵、陳渃熙。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吸引全球各地青年認識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科創機遇,是本港豐富人才庫的關鍵之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今年夏天的科創實習昨日圓滿結束,計劃收到破紀錄接近2,600名本地及海內外大學生申請,平均60爭1,從中選出42名來自劍橋大學、史丹福大學、北京大學等頂尖名校的尖子,分別於新型工業化、人工智能與數據、綠色科技及智慧城市等範疇完成約九個星期實習與深度體驗。有實習生分享指,參加計劃後對香港以及整個大灣區創科發展更有認識,亦會考慮在香港發展事業。●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生產力局的「2025年Summer InnoTalent夏季實習計劃」旨在加深各地大學生對香港創科及工業應用的認識,協助他們掌握數碼轉型與新興科技帶來的就業與創業機遇,並鼓勵他們畢業後在港發展。

「看到科創真正應用於改善運營」

其中就讀劍橋計算機科學的Matthew Gregson在新型工業化部實習,他昨日分享時形容,計劃讓他認識到香港的前沿技術應用到企業智能化轉型,整體創新活力令人印象深刻,「讓我切身感受到香港作為世界級創新科技樞紐的獨特優勢。」他對實習期間參訪的香港國際機場創新項目最為難忘,包括展示以AI提升效率,利用無人駕駛巡邏車和行李拖車,「我看到創新科技如何真正應用於改善運營。」

參與開發遊戲 遠高於在校認知

Matthew又說,自己在校主要強化學習理論,今次實習參與開發一款名為Aperion的遊戲,負責設計強化學習代理,當時主管傾向用大型語言模型,而他主動建議採用強化學習取代,雖然在現實場景時複雜程度遠高於在學校認知,但也讓自己深化對演算法與參數調校的理解。

至於是否留港工作,Matthew坦言距離家人朋友較遠是顧慮,但若畢業時有回聘機會,也會認真考量,「因為這裏的體驗非常好;有被系統性地帶往參訪、生態導覽。而香港的科創水平與英國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盼港加大投入吸引全球人才

來自泰國的Thanisorn Jarudilokkul Book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這次在機械人及人工智能部實習,亦有計劃畢業後在港工作,未來或赴海外或留港攻讀碩士,期望在機械人相關領域深耕。他認為,香港相較泰國及其他亞洲地區,有更多機會及更高國際化程度,很具吸引力。

北京大學比較政治學碩士生彭爽說,是次實習有助其累積職場經驗,又認為香港的「高才通」計劃具吸引力,加之香港在大灣區城市中具國際化優勢,未來將考慮在港開展職涯。

就讀史丹福大學符號系統學的港生鄭巧兒認為,今次實習機會殊為難得,她感受到國家科技近年快速進步,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的科技水平與美國相當接近。她建議,香港可進一步加大投入以吸引全球人才,特別是為海外高校學生提供更多接觸前沿技術與創新實務的機會。

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港生陳渃熙說,是次實習讓他有機會於不同崗位嘗試,他亦有意更深入了解香港的實際科創商業環境,再按興趣與專長制定發展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學生梁洛浵於實習中參訪不同行業,看到AI正重塑傳媒、法律及製造業,更接觸到不同實地案例展現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及發揮多元文化背景的優勢。她認為,香港需要更多懂技術又懂行業的「科技翻譯員」,未來有意投身科技顧問或創新策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