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琿 新加坡亞洲數字經濟科學院院長

日前,第二十一屆中國計算機學會全國高性能計算學術大會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舉行,邀請了多位權威專家、企業精英通過43場高質量主題論壇,分享高性能計算在多領域的前沿突破,集中展示了芯片、超算中心等全鏈條技術成果。過去十多年,中國數字科技經歷了從追趕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尤其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期間,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自主化突破,為產業升級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中國應積極自主創新和開放共享,打造全球算力樞紐,推動世界進入一個更加公平、協作的數字時代。

8月14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中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5G基站總數達到455萬個,比2020年增長5倍;千兆寬帶用戶達2.26億戶,增長34倍。這一數字基礎設施的快速擴張,為大規模人工智能訓練、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業態提供了穩定的底座。「東數西算」工程的深入實施,使八大算力樞紐節點中有五個位於內蒙古這樣的西部地區,利用清潔能源優勢將綠色能源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不僅優化了全國算力布局,也帶動了芯片、服務器等上下游產業鏈發展。

中國算力基礎設施居世界前列

長期困擾中國的「缺芯少魂」問題也正在逐步破解。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封測、材料和裝備的完整鏈條。在AI芯片領域,華為昇騰、寒武紀等國產芯片在存算一體、邊緣計算等技術方向實現了能效比提升3倍以上,逐步突破國際壟斷。

操作系統方面,鴻蒙系統生態設備總量突破11.9億台,覆蓋手機、汽車、家電等1,200多類產品,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終端系統。2024年發布的HarmonyOS Next標誌着首個全鏈路國產操作系統的誕生,從內核到應用框架實現完全自主可控。

面對美國高端AI芯片出口管制及韓國HBM(高帶寬內存)壟斷,華為於2025年8月發布了革命性的UCM(統一緩存管理)技術。該技術通過KVCache革新架構、內存訪問重構及分布式內存池化,在HBM配置減半的情況下仍保持90%以上推理性能,並在金融風控等高實時性場景中將推理耗時從23ms降至9ms。與此同時,中國AI大模型研發實現躍升。目前國內已開發1,500多個模型,其中智譜AI推出的GLM-4.5開源模型,在編碼、推理和工具使用方面達到或超越西方標準,成本僅為同類模型的13%。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也增強了中國在全球AI生態中的競爭力。

構建全球數字合作新生態

中國以開源開放為戰略,推動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共享數字紅利。

中國企業已在全球範圍發起20餘個國際開源項目。其中,開源鴻蒙社區代碼量超過1.3億行,匯聚全球9,000多名開發者,孵化了1,200多款軟硬件產品。DeepSeek、KubeEdge等項目被國際開源基金會重點孵化,形成了跨國協作的技術共享生態圈。

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共同發布《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合作倡議》,提出引領創新、培育生態、賦能轉化、守護權益、開放共享五大方向,明確了全球AI開源合作的制度框架。

中國通過標準化、模塊化的技術輸出,顯著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獲取先進技術的門檻。

DataParts將農業、醫療等技術封裝為可複用的「數據零件」,例如非洲國家調用中國開源的「水稻種植零件」,結合本地氣候數據優化種植,糧食產量提升40%;印度農民使用「氣候預測零件」使小麥增產25%。中國又推出輕量化的「離線醫療診斷零件」,可在無網絡環境下運行。2025年東南亞洪災期間,中、日、澳聯合調用「災害評估零件」實現跨境救援,受災民眾存活率提升50%。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絲綢之路」通過建設跨國數據中心、制定數字標準、推廣AI與量子計算等技術,助力合作國家加速數字化轉型。DeepSeek、Qwen等開源模型在海外廣泛部署,成為某些地區事實上的中文AI標準,賦予中小經濟體本地化部署的能力。中國又提出建立全球人工智能管理機構,呼籲全球南方國家共同制定開放、安全的AI運作體系,推動形成更加公平的國際技術治理格局。

打破西方算力壁壘

長期以來,全球高性能算力和AI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韓國等少數國家手中。美國不僅通過出口管制限制先進芯片的供應,還試圖通過技術標準和專利壁壘維持主導地位。

中國的突破在於實現了硬件與軟件雙向自主化,並通過開源模式將這些成果開放給全球,在技術、產業、國際合作層面,打破西方算力壁壘。

儘管成績顯著,中國數字科技仍面臨生態構建、技術迭代和國際規則博弈等挑戰。芯片領域仍需繼續推進RISC-V架構等替代方案的產業化;開源政策需要在開放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在全球治理中,需要爭取更多話語權,推動AI倫理、算法公平等標準的國際互認。

中國數字科技的崛起,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也是全球技術格局重塑的重要變量。從打破「缺芯少魂」到引領開源合作,從算力基礎設施躍居世界前列到向全球普惠技術,中國正以自主創新和開放共享的雙輪驅動,推動世界進入一個更加公平、協作的數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