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志倫

早前教育局更新了小學人文科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2025),以積極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目的在於提升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以及守法意識。是次更新版的課程框架強調了國家安全教育,突出了「大安全」概念,能夠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的推行。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學生進入小學階段前,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學前教育與小學課程對接?事實上,啟蒙階段正是培育兒童國家觀念、國民身份認同及社會責任感的黃金時期。國家安全教育是香港特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前教育是孩子第一所學校,國家安全教育的種子應從校園萌芽,從童年起步。

課程框架的核心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法治意識及社會責任感,而這些價值觀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需從小透過生活化、互動化的方式逐步滲透。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正處於認知與情感發展的敏感期,應開發更多具體和情景性的教學,讓學生從體驗中,掌握國安家安的重要性與深層意義。正如小學人文科要求學生認識國旗、國徽、國歌等國家象徵,而幼稚園可提早透過升旗儀式、唱國歌、節慶活動(如國慶日、回歸紀念日)等,讓幼兒在儀式感中建立對國家的直觀認識。例如,設計「認識國旗」主題活動,透過拼圖、繪畫等方式,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其中,這些具特色的紀念活動,可以與幼稚園的生日會互相連結,例如舉辦回歸生日會。校方準備蛋糕與孩子一同慶祝回歸,體會回到祖國媽媽懷抱的幸福感。

從「小家」到「大家」,築牢身份意識。課程框架強調學生需理解自己在家庭、社會及國家的角色。學前教育可透過「我的家」、「我們的社區」等主題教學,引導幼兒從身邊環境擴展至國家層面。透過故事繪本(如《我是中國人》系列)或角色扮演(如「小小公民」),讓幼兒初步建立「國民」的概念,從而延伸至守法觀念與社會責任。幼稚園可透過日常生活情境(如排隊、分享玩具)培養規則意識,並以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還可以設計「交通安全小衛士」活動,讓幼兒在學習看紅綠燈、走斑馬線等交通規則的過程中,不僅懂得要遵守交通規則,更能延伸至「社會秩序」的概念。學習課堂中的規矩,亦有助適應小學的校規,逐步培養守法的公民。

學前階段,能更強化透過春節、端午節等節慶活動,以及剪紙、書法等傳統手工藝,讓幼兒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故事活動中,選用「孔融讓梨」等寓言故事,以及岳飛、孫中山等歷史人物故事,讓幼兒逐漸接觸國家歷史並培養興趣與認知。國家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而學前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能夠以生活化、遊戲化的方式,為兒童植入國家觀念、法治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的種子。當這些價值觀在幼稚園階段扎根後,便能更順利地銜接小學的人文科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形成「知情意行」的完整學習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