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駿 全國青聯常委 灣仔區議員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14年浴血奮戰,終於贏得民族尊嚴,捍衛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香港作為祖國南大門,在抗戰的洪流中同樣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出席紀念抗戰勝利論壇上的講話中說到:香港的許多愛國志士,不惜犧牲性命,保護同胞、支援抗戰。香港同胞的抗日行動,以血肉之軀鑄就民族脊樑。1941年12月8日,日軍突襲香港啟德機場與深水埗兵營,僅18天便迫使港英政府投降。在淪陷的至暗時刻,香港志士挺身而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黃冠芳等隊長率領下,活躍於新界山區與市區,破襲日軍補給線、營救盟軍飛行員;更轟動的是1942年營救文化精英的「秘密大營救」行動。在日軍嚴密封鎖下,游擊隊歷時半年,從香港成功轉移茅盾、何香凝等300餘名愛國民主人士與文化界領袖,保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火種。這些行動不僅是軍事勝利,更是精神豐碑,展現了港人「以血肉築長城」的決心。

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在今年這個重要歷史節點,我們更應將這些生動案例融入日常教育和青年活動當中,比如深化歷史場景還原,由教育局及其他民間團體組織學生走訪沙頭角抗戰紀念館、西貢烈士碑園,結合「秘密大營救」路線開發研學課程,讓青年在實地感受黃冠芳等先烈「化整為零、隱蔽作戰」的智慧。

歷史重點在於傳播故事。隨着時間推移,不少親身參與抗戰的人士如今已經不在世。今年這個節點正好一方面可以統整以往保留的訪問短片強化口述歷史傳承,同時也可以邀請港九大隊後人進入校園,講述父輩運送物資、傳送情報等細節,使抗戰精神具象化,使青年學生更好地認識這段歷史。兩者配合構建數字記憶庫,利用VR技術重現1941年啟德機場保衛戰場景,開發「營救文化名流」互動遊戲,讓青年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歷史。

銘記歷史,絕非復刻仇恨,而是汲取力量。當香港青年了解到先輩如何在日軍刺刀下護送茅盾脫險、如何在深山密林中堅持游擊戰,便能更深切體會「民族大義」四字的千鈞重量。讓我們以歷史為鑑,以教育為橋,引導青年將抗戰精神轉化為建設香港、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在和平年代續寫民族復興的香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