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薩爾縣25萬千瓦光伏項目以「牧光互補」模式,將504公頃的戈壁轉化為年發電量4.3億千瓦時的「藍海」。羊群能在光伏板下自由穿行,實現了板上發電、板下牧羊。 網上圖片
●中廣核新能源位於青海省德令哈市的50兆瓦光熱示範電站。網上圖片
「十四五」以來中國綠電總裝機數據

「十四五」規劃引領的綠色變革正書寫中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的新篇章。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達44.3%,直逼2035年50%的戰略目標,這背後是中國能源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的系統性實踐。中國正以「再生能源+生態修復」的雙軌路徑,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複製的「中國方案」。●香港文匯報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十四五」時期,中國能源科技的不斷創新和蓬勃發展,為能源轉型提供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撐。例如,海上風電、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碳捕獲存儲等技術的革新,為綠色產業拓展了全新領域,成為驅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力量。

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抗17級颱風

近岸的風機比較容易興建,中國的專家將挑戰升級,將風能發電移向深海領域,開拓更大發展空間。目前距離海岸最遠的風電工程位於江蘇大豐海域,距離海岸最遠85.5公里,標誌着風電突破遠距離交流輸電的瓶頸。如要開發深海風能,就要製造漂浮式海上風能機組,且須能抵抗颱風。全球首台能抗颱風的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就是中國製造的「三峽引領號」,可抵抗17級颱風。目前,多個國家和地區正開展探索漂浮式風電技術,而中國的技術成為重要的參考。

「新三樣」海外供應量破萬億元

同時,新型綠色產品和服務也提供全球綠色消費需求,例如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板等產品,因其節能減排、節約資源的優點而備受各國消費者的青睞。

2023年,以中國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產品海外供應量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24年,中國風力發電機組出口增長71.9%;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超過2,000億元;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突破1,100萬輛,佔全球銷量60%以上。

同時,中國還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綠色能源項目合作,完成了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埃塞俄比亞阿達瑪風電項目等一批標誌性項目,讓不少發展中國家利用可再生能源「從夢想走進現實」。

「伏羲一號」融「海上風電+海洋牧場」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

在中國西北廣袤的荒漠中,中建電力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承建的吉木薩爾縣25萬千瓦光伏項目以「牧光互補」模式,將504公頃的戈壁轉化為年發電量4.3億千瓦時的「藍海」。板上發電、板下牧羊的創新設計,使單位土地產值提升300%,年減排二氧化碳33萬噸,成為生態與經濟雙贏的典範。

在廣東汕尾,中廣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打造全球首例超大型風漁融合獨立網箱平台「伏羲一號」工程。該項目融合「海上風電+海洋牧場」,不僅可以正面抗擊17級超強颱風,還能養魚,預計年產海水魚類約900噸,年產值5,400萬元人民幣,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上述企業的實踐折射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方案」的探索。中國「綠色答卷」亦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前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美國中美後現代發展研究院創院院長小約翰·柯布曾表示,「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令世界看到希望,中國提倡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21世紀世界的重大貢獻。」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如今,從東北地區到青藏高原,從黃土高坡到東南沿海,祖國各地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這才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以來中國綠電總裝機數據

   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   佔全國總裝機 

2021年        10.63億千瓦 44.8%

2022年        12.13億千瓦 47.3%

2023年        15.16億千瓦 52%

2024年        18.9億千瓦  56%

2025年(截至6月底) 21.59億千瓦  59.2%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毛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