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從摩天大樓頂端的水耕綠苗,到新界鄉野間的採果笑語,香港農業正經歷一場靜謐而深刻的轉型。根據《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提及在古洞南農業園二期部分用地引入公私營協作模式;在馬鞍山西沙路花園範圍劃出土地進行現代化都市農業試驗項目;引入「現耕現賣」概念,在適合的公眾街市天台設現代化水耕農場暨攤檔,率先在興建中的天水圍公眾街市落實等。漁護署表示,都市農場讓農業在寸土寸金的環境中找到新立足點,「農+樂」休閒農業則賦予傳統農耕嶄新的經濟與文化價值,儘管土地稀缺和商業模式成熟度仍是挑戰,但這些創新嘗試,正逐步編織一幅農業與城市共生、生產與生活共融的未來圖景。
擬街市天台打造現代化水耕農場
在喧囂的鋼筋叢林中,一片生機盎然的都市農場正悄然改變香港的天際線。漁護署高級農業主任(作物發展)趙允元闡述了香港發展都市農業的創新路徑,正積極將農業元素融入新發展區規劃,透露位於沙田區馬鞍山西沙路花園的首個都市農場試驗項目已完成招標,業界營運者將進駐並爭取今年內啟動運作。
更具前瞻性的項目亦緊隨其後,她指出,漁護署計劃在合適的公眾街市天台,打造現代化水耕農場暨直銷攤檔,首兩個試點鎖定於天水圍街市和古洞北新發展區街市,分別預計在2027年及2028年落成,在這些單層建築內,垂直疊加的種植架將運用高效水耕技術,生產新鮮優質、碳足跡極低的蔬菜,實現「現耕現賣」的理想,場內還將舉辦親子教育活動,讓農業真正融入城市脈搏。
與此同時,一股深入鄉野的旅遊新風潮正在興起,從元朗、錦田的沃土,到大埔、粉嶺的田野,再到西貢的漁村風情,處處蘊藏魅力。
港農業旅遊核心為「休閒農遊」
漁護署高級農業主任(推廣及基金)許玉婷指出,當代旅客不再滿足於購物觀光,轉而追求深入社區、親近自然的獨特體驗,而「飲食」更是吸引他們的關鍵要素,香港的農業旅遊,正以「休閒農遊」為核心,結合旅遊導賞、深度體驗與趣味工作坊,向市民和旅客分享真實的農家生活與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