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最近有經濟文章探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對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的影響,其核心主題為美元霸權可能面臨的衰退風險。自二戰後,美元憑藉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與軍事強國地位,成為國際貿易與外匯儲備的首選貨幣,約九成外匯交易與近半商品貿易以美元計價,全球央行儲備中美元佔比近60%。這種「超然特權」為美國帶來低借貸成本與地緣政治優勢。但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關稅戰以及對聯邦儲備局的干預,導致美元在今年上半年下跌近10%,創1973年以來最差表現。這反映市場對美國經濟政策穩定性與美元長期價值的信心動搖。相反地,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通過「一帶一路」與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逐步削弱美元主導地位,為全球金融秩序的多元化提供契機。

不能忽略美元結構性優勢

從經濟理論角度看,美元霸權的潛在衰退可通過三個進階模型分析。首先,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指出,作為儲備貨幣國,美國必須維持貿易逆差以供應全球美元需求,但這長期導致國內經濟失衡,削弱美元穩定性。中國通過增加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應用,緩解對美元的依賴,2022年至2024年間,人民幣在國家跨境交易中的佔比有非常顯著增長,顯示替代貨幣的崛起。

其次,貨幣霸權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認為,儲備貨幣的地位依賴於發行國的經濟與軍事霸權。美國經濟佔比下降、債務高企(2025年達37萬億美元)及特朗普的孤立主義政策,削弱全球對美元的信任,中國則通過穩定政策與經濟改革提升人民幣吸引力。

最後,網絡外部性模型(Network Externality Model)亦解釋,貨幣廣泛使用源於其網絡效應,但美元在商品市場的影響力正在減弱,例如俄羅斯與中國等國家以人民幣結算能源貿易,推動去美元化進程。 這些理論均指向美元霸權的結構性風險,而中國的穩健經濟政策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歷史機遇。

中國努力避免特里芬困境

分析認為特朗普的關稅戰與對聯儲的干預加速美元霸權的衰退,但這一觀點忽略了美元的結構性優勢與國家的戰略智慧。美元的全球主導地位根植於美國的金融市場深度與制度穩定性,短期內難以被取代。特朗普的貿易政策雖引發市場波動,但其保護主義旨在重振美國製造業,長期或有利於經濟穩定,從而支撐美元地位。相反,中國在去美元化進程中的謹慎策略更值得關注。中國並未急於讓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而是通過雙邊貿易與CIPS系統(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穩步提升人民幣影響力,避免特里芬困境的陷阱。歷史上,英鎊在二十世紀初因戰爭與政策失誤失去儲備地位,而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與政策連續性使其成為美元的有力競爭者。

短期內,中國應專注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穩健推進,通過CIPS系統和區域貿易協定削弱美元依賴,同時保持經濟政策的連續性,以應對全球金融動盪。長期看,中國可憑藉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逐步確立人民幣的區域主導地位,為全球金融秩序注入穩定力量。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