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香港雖然是現代化大都會,但同時具備寶貴的漁業及農業自然資源,配以背靠祖國豐富漁農經驗及龐大市場的優勢,能助力香港發展高端的漁農業,並與內地業界拼船出海,向世界供應優質、安全的漁農產品,特區政府早年已制定《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以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香港文匯報將一連兩集深入探討香港「再漁農化」的成果。
三面環海的香港本來就是漁村,但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的漁業遭社會遺忘,傳統木製魚排養魚技術落後,不敵全球極端氣候。為突破這種近岸養殖的短板,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2021年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協助下,在東龍洲打造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成為香港漁農的孵化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直擊該場引入的抗風浪鋼鐵桁架網箱技術,能抵禦惡劣天氣,使該場年產量飆升至300噸,較傳統魚排倍增,漁護署並計劃將技術應用在黃竹角海、大鵬灣等四處新養殖區,同步推進漁民轉型支援與專業人才培訓,以系統性變革,破浪朝向現代化、高增值與可持續的深海新紀元,使這場「藍色革命」緊扣大灣區內地市場。●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為引領香港海水魚養殖業邁向現代化及可持續方向發展,漁護署2021年在東龍洲設立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隨船參觀這個位於東龍洲附近海域的示範場,甫抵達已被眼前長91米、寬28米,設計吃水約6.5米的「鋼鐵巨鯨」所震懾,這個巨構半潛於碧波之中猶如鋼鐵堡壘,主體結構為全焊接鋼構,由浮力箱體與桁架連接,搭配五點錨泊定位系統穩固根基,養殖區劃分為三個獨立空間,網衣緊固以防魚群逃逸。
香港特區政府漁護署高級漁業主任(海產養殖及特別項目)周永權介紹,署方經考慮本地水產養殖業的作業模式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的建議後,設立這座現代化海產養殖示範場,新式網箱具備半潛功能,可依海況調整深度,是專門因應香港水文而設計,擁有卓越的抗風、抗流、抗浪能力,使用壽命可達25年,遠超傳統木排。
漁民:昔6人工作量 今2人能完成
從事漁業37年的漁民羅廣財,5年前由傳統木排養殖轉用這座由鋼架網箱構成的「海上科技基地」,親歷了人力節省、產能翻倍、漁獲品質躍升的變革,「過去6個人的工作量,現在2人就能完成!」他解釋整個示範場的關鍵是「智慧大腦」,傳統養殖需漁民日夜駐守魚排手動投餵、監測水溫,但東龍洲示範場則通過自動投餌系統、物聯網水感器、風光互補發電設備等,便可實現遠程管理。
「迅速沖走排洩物,水質更優」
東龍洲示範場遠離岸污染、坐擁強水流的環境,成為漁獲品質躍升的關鍵。他讚嘆道:「排洩物被迅速沖走,水質更優,魚病減少,魚的重量比過去增加四分之一。」
東龍洲的示範場有效養殖水體達1.1萬立方米,年產量可達300噸,效能遠超傳統,魚種包括石斑、石蚌、藍瓜子斑等,以及珍珠貝、扇貝等貴價海鮮。他的成功經驗正吸引同行加入變革,「知道一位漁民行家近期取得現代化養殖牌照,期望更多漁民可以轉型。」
漁業現況(截至去年數據)
●每年捕撈漁獲約9.23萬公噸,總值24億元;
●塘魚每年總產量1,349公噸,價值3,700萬元;
●海魚養殖的總產量為626公噸,價值6,600萬元
10,181位捕撈漁民
1,824位海魚養殖戶
700位塘魚養殖戶
754位蠔養殖戶
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有關漁業的目標
協助捕撈漁民轉型從事其他可持續發展的作業,包括水產養殖、休閒漁業及遠洋漁業等
本地海魚養殖業競爭力有所提升,養魚戶收入改善,令捕撈漁民、年輕一代及企業樂於投入行業
海魚養殖區面積逐步增至約800公頃,本地養殖海魚年產量5年內增至1,200公噸,十五年內再增至約6,000公噸,總產值相應地提升至現時的10倍
逐步建立本地生態塘魚品牌及提升質素,令其產值增加20%
透過發展濕地保育公園系統,在十年內開展結合自然保育與塘魚養殖概念的生態養殖或現代化高密度養殖模式
資料來源: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漁護署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