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生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網上圖片
●港生走進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直面大量日本侵華罪證。 資料圖片
●「識水思源」國家水利建設暨文化科技參訪團參觀位於鄭州市的「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 資料圖片
●港生了解東江水供港歷史。 資料圖片
●香港青年內蒙古交流團在草原感受「天蒼蒼,野茫茫」。 資料圖片
●「山河韻·中華行」港生在貴州省平塘縣FAST合影。 資料圖片

2025年夏,香港與內地迎來空前盛大的青少年交流熱潮。從抗戰歷史訪尋到東江供水溯源,從感受祖國河山到文化傳承,社會各界策劃的多元化的主題項目活動,覆蓋上萬計本港青年學生,讓他們走進全國各處,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深度交織出自身的成長與濃厚的家國情懷。

踏入8月後半暑假即將來到尾聲,對參與的青少年來說,豐富多彩的兩地交流活動不單能拓寬視野,更能藉親身體驗,感受國家發展歷程與成就,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感。此類活動持續深化,正助力香港青年積蓄知識與能量,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生力軍,為建設美好香港、實現民族復興注入新活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楊盈盈

參觀抗戰遺址 悟和平來之不易

「當歷史課本中記載的盧溝橋真實地呈現在眼前,歷經八百年風雨洗禮、無數次洪水沖刷仍安然屹立不倒,我深切感受到古人精湛的工匠精神與智慧,油然而生崇敬之情」,香港恒生大學學生陳浩智,在7月底跟隨「星動北京·未來之星」活動來到「七七事變」的盧溝橋,他感慨這座古橋除了是建築史上的奇跡,更見證着時代變遷,「從戰火紛飛到歲月靜好,我心中更能體會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今年暑假,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不同的香港青年學生交流團獲安排於行程中走進抗戰歷史,從中感悟和平的可貴。

理大生盼化信念為動力貢獻祖國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康煜涵則說,透過參訪抗戰史,深刻意識到先輩們為了現在美好生活所作的貢獻與犧牲,「我們應該銘記『七七事變』的苦難,將『勿忘國恥』的信念轉化為在科技、文化等領域奮進的強大動力,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

同在7月下旬,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也迎來了近50名「GROWS Together職場有你」京津冀創新文化交流團的香港高中生。

紀念館內肅穆莊嚴,在專業講解引導下同學們緩步而行,認真觀看展品。在1.22萬平方米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廳中,擺放了3,237件抗戰文物與1,525張歷史照片,當中展示了1937年日軍鐵蹄踐踏盧溝橋的苦難,亦有全民支援抗戰的泛黃家書,中國共產黨點燃民族救亡火種的光影記錄,以及香港「一碗飯」運動照片等。

珍貴的歷史實物與影像,為港生們打開了課本之外的歷史維度。有同學表示,身為中國青年,需要銘記歷史,珍視和平,今後更要以自身專業和熱忱,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參觀抗戰紀念館 學習先烈精神

至於8月上旬的「青春杭行—科技創新與抗戰精神考察團」,50名香港海關青年發展計劃團員透過深入認識抗戰歷史,感受民族於危難時刻所展現出的團結與勇氣,體會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

其中,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結合豐富史料、立體場景及互動設施,再現當年戰火紛飛情況,讓團員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1937年倉庫保衛戰最激烈的時刻,親眼見證「八百壯士」們面對強敵仍然堅守不退的英勇傳奇。參觀完一系列具歷史意義與抗戰精神之地,香港青年紛紛表示,要將先烈即使面對困難仍然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無懼挑戰。

在吉林長春,40餘名參與「博覽華夏看今朝」活動的香港中小學師生橫越千里,在8月11日走進東北淪陷史陳列館,及偽滿皇宮博物院,直面包括「侵華日軍第100部隊細菌戰罪證陳列」在內的大量日本侵華罪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並建立所謂的「滿洲國」,以長春為首都,對東北人民實施殖民統治、經濟掠奪和細菌戰等罪行。在行程中了解到東北地區所承載的民族傷痛記憶,香島中學學生李柏熙直言,這些歷史陰影令自己心情沉重,而對照到國家今日在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使他感自豪。

同團的香港潮商學校校長詹漢銘分享參訪感悟說,銘記歷史是為了汲取力量,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香港英華小學校長陳美娟認為,今次活動讓香港同學理解到在戰爭侵略中「弱國無選擇」,上了一堂深刻的歷史課,並反思今日的幸福生活,背後往往經過艱辛的付出。

在港天天飲安心水 看到源頭始知不簡單

適逢東江水供港60周年,那亦是今年暑假兩地交流的熱門主題,一批又一批香港青少年,親身走進東江水源地以及相關工程沿線進行考察。有學生參訪後感慨「原來我們每天用的自來水,要經過這麼複雜的流程才能到達香港」,真正體會到此工程有多不容易,又喜於見證了國家努力不懈的現代化成果。

每一杯水背後都有祖國支持

2025/26年度特區政府民青局青年內地交流資助計劃,共資助30個以東江水供港60周年為主題的項目,路線涵蓋江西三百山,以及廣東省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的水利工程和歷史文化景點,讓更多香港青年了解東江供水工程的建設歷史、管理保護及沿途人文歷史等情況。其中6月底進行的「東江水源考察之旅」,有近600名本港基層中學師生及及青年義工參與,為歷來最大規模的青年東江水考察團。

在東江水源地三百山的行程中,港生們攀上了海拔最高1,169米的主山峰,見證60年來當地努力實施嚴格生態保護的工作,確保東江水質清澈,其間民青局副局長梁宏正亦有一同參與。葵涌循道中學學生余曉芬表示,東江水的意義就是飲水思源,香港每一杯水背後都有祖國支持,「當我去到萬綠湖以及三百山時,見證了祖國對萬綠湖的維護,以及對水源的珍惜。我們更需要珍惜每一滴水。」

學生馬芷欣則表示,此行了解到60年前國家幫助香港解決水荒,讓她深刻體會到「喝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巴基斯坦裔港生關思漢滿臉興奮,用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說:「我們全家都是香港人,在書本上很早就了解到東江水解救了當年香港缺水危機,這次終於可以見到東江水的源頭。」

而7月中,80名中小學生及家長前赴東莞與佛山,聚焦了解東江水供港歷史、水利工程運作。在東深供水工程紀念園,參團學生透過老照片與實物工具,了解工程在設備簡陋條件下於一年內完成的艱辛,並了解東江水經83公里密封專用管道輸港的複雜流程,對城市供水背後的系統與韌性有更深體會。有學生表示,「以前只在課本上看到過東深供水工程,今天親眼看到當年的建設照片和工具,才真正體會到這項工程有多不容易。」

了解宏觀國家水利建設

120名本港中學師生、工程系大專生、青年工程師等,則透過7月下旬的「識水思源」參訪團,結合東江水供港情況,進一步了解更宏觀的國家水利建設主題,其行程覆蓋鄭州、安陽、北京,重點探訪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北京市團城湖調節池及中線總調度中心,並以東江水為主題進行藝術裝置創作。

參團的拔萃女書院學生表示,親眼見證國家「南水北調」的水利建設工程時,真切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城市大學同學表示,參訪團除增進了自身的工程及創新科技知識,更有機會見證了國家努力不懈的現代化成果,引領世界不斷創新。

用腳步丈量北疆 讓歌聲越過星河

這個暑假,港生的足跡走遍祖國大江南北。

當香江的潮聲與草原的長風相遇,當維多利亞港的霓虹與呼倫貝爾的星空交匯,一場跨越兩千公里的文化對話,今年7月中在內蒙古大地徐徐展開。參與「香港青年『北疆天路 內蒙文化』交流團」的香港中學師生,用腳步丈量北疆大地,用心靈感受文化根脈,當地蒙古族青年拉起港生們的手跳起安代舞,腳步踏響節奏,歌聲越過星河,「原來文化的交流,從來不需要語言。」英華書院學生林敬逸感慨說。

在內蒙古博物院,港生們通過紅山文化玉豬龍、元上都鎏金器物、遊牧民族馬鞍、現代草原生態樣本等展品,系統了解「內蒙古文明史」,同學們在互動展區體驗蒙古文書法,並透過VR設備沉浸式感受古代牧場場景,原本停留在書本中的「草原文明」變得可觸可感。

他們又首次在草原騎馬馳騁—風過耳畔的自由、馬蹄踏草的震顫、韁繩緊握的緊張,共同構成「天蒼蒼,野茫茫」的真實註腳。「在香港時,我以為『遼闊』是站在太平山頂看城市燈火;到了草原才懂,『遼闊』是抬頭時,天空能裝下所有想像。」英華學生趙諾希說。

「成吉思汗不再只是課本和傳說」

團員陳政衡表示,「成吉思汗的故事不再是課本傳說,而是草原上代代相傳的精神—勇敢、堅韌、包容。」經歷八天的行程,港生心裏裝滿了對遊牧文化的理解、對北疆發展的認知,以及對「家國」二字的深刻感悟。

另邊廂,6所大學及中學的22位香港師生同樣於7月中旬跟隨「山河韻·中華行—跟着大文看祖國」貴州遊學團走進黔南大地,進行地質科考體驗與非遺工藝實作,加深對貴州自然與多元民族文化的認識。

同學們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前往平塘天坑群開展野外地質課,頭戴探燈沿繩降入百米天坑與洞穴,穿行地下暗河,近距離觀察喀斯特石筍等地貌。

迦密柏雨中學的茅韻激動地說,該處的喀斯特地形原本只能在課本或圖片上看到,「這次竟然可以親自走進洞穴,近距離觀察其形成過程,這種實地體驗非常難得。」

來到瑤山古寨的靛染工坊,港生們亦親手體驗紮染工藝,了解紮布、上色、洗色、固色等完整流程,又深入瑤寨,體會少數民族風情與社群生活。迦密柏雨中學學生沈樂恩稱,瑤族居民友善熱情,耐心介紹文化特色並真誠展示民族風貌,讓人深切感受文化魅力與人情溫度。

8月中旬,30名香港師生跟隨「尋根鑄魂·同心築夢」考察團,來到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陝西尋根,他們在大唐不夜城、黃帝陵、延安革命舊址與壺口瀑布等地進行主題式研學,從歷史文化、紅色精神與自然地理多維度加深對中華文明與民族精神的認知,收穫自豪感與歸屬感。

「所謂尋根,我們的根是什麼呢?」中華基督教會協和書院學生盧思儒在黃帝陵找到了答案。「中華文化傳承至今,是黃帝奠定了中華文化的根基,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對中華文化有自信,感到自豪。」他又說,希望當代香港以至全國青年學生,能同心築起中國夢,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知來處方能明去向

港生梁紫惠站在壺口瀑布邊,忍不住「哇」了一聲。她說,走出書本親歷壺口瀑布的震撼、體會祖國的大好河山,將激勵其持續探索歷史與山河。考察團學生鄧咏珊則指,愛國不是口號,而是對腳下土地與歷史的認同,她表示,此行讓自己更清晰理解身份認同與「鑄魂築夢」的時代意義—唯有知來處,方能明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