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貴州省政協常委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其中指出要依法依規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產業產能治理。今次政治局會議再提「反內卷」相關內容,對下半年經濟工作,乃至國家「十五五」規劃部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香港應深刻領會國家提出「反內卷」的政策內涵,理解其與「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緊密關係,並抓緊相關機遇。
過度競爭會加速市場供需失衡
早在去年7月30日,中央就已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列為工作任務之一;但因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中國需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要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反內卷」稍有擱置。在國家的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下,中美得以開展貿易談判並促成《日內瓦聯合聲明》的實質性進展,外部風險挑戰逐漸明朗。但同時,內地的「內卷」卻愈演愈烈,自年初京東宣布開展外賣業務,之後阿里、美團亦分別開展上百億的補貼活動,爭奪「即時零售」的市場份額,互聯網巨頭之間的「外賣大戰」,激烈的競爭態勢讓人瞠目結舌。
「內卷」的本質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爭奪本就有限的資源。企業無序競爭大家已有所見識,但何謂「推進重點產業產能治理」可能還未有耳聞。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近1,300萬輛,約佔全球銷量70%,其中核心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動力電池領域。但另一方面,動力電池的核心元素「鋰」的原材料價格一降再降,相關生產銷售行業從三年前的爆賺到去年的巨虧。此外,中國佔全球光伏裝機總規模近一半,已突破十億千瓦,意味着全國光伏理論上只需發電約46個小時,發電量就與香港全年耗電量相近。而光伏的核心「矽」的原材料生產銷售行業,同樣面臨虧損困境。中國汽車與光伏產業風光的背後,是核心原材料行業虧本,但究其根本,還在於其行業「內卷」所導致的供需失衡。原材料價格高漲時,企業不斷擴大產能以增加利潤,當需求增速放緩導致產能過剩時,價格開始下跌,此時若全行業一起減產,或許能平穩下跌曲線。但在「內卷」式的競爭下,企業不願意放棄市場份額,反而選擇擴產減價,似乎秉持「不在競爭中成功,就在競爭中淘汰」的理念,並且地方政府還以補貼等形式延遲落後產能出清,反倒加速市場供需失衡和價格下跌。
不難發現,這種「內卷」已是中國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阻礙。國家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需求,過往中國人通過勤勞、努力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代表着品質穩定、價格便宜。但隨着經濟增長,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傳統比較優勢不斷弱化,中國亟需進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擺脫過往發展的「路徑依賴」。
港高校可在基礎理論研究展長才
在此時代背景下,香港的機遇一定是幫助國產品牌出海與助力中國科技創新。事實上,中國製造的商品雖行銷全球,但大多卻並非中國品牌出海,無法擁有自主定價權,也難享受品牌溢價。香港作為聯通世界的橋樑,應該着手幫助中國企業及國產品牌開拓海外市場,例如此前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香港與內地商界及企業代表訪問中東,應多拓展相關工作。
「反內卷」注重規範競爭秩序,但更重要的還是「創新」,為社會創造更多新的需求,擴大市場的「蛋糕」。根據2026 QS世界大學排行,香港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相較而言內地也只有5所。因此,香港大力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不僅會受益於留學教育產業擴大規模帶來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術科研產生的創新,所帶來的社會產業結構、國際分工等進步。
前段時間,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提到我國擁有一定經濟實力時,更要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筆者充分相信香港多間大學的歷史底蘊和科研實力,有助於我國基礎理論的進步,只是還需要大學與產業、市場及國家發展大局的更深度對接,方能助力中國科技創新並引領高質量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