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鵬身着休閒襯衫,站在公司合肥辦公樓的玻璃展台前,熱情地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公司研發的各種種子產品,完全看不出曾經是農業知識「小白」的樣子。
王宏鵬學的是工商管理專業,因此進入公司後有過一段較長的適應期。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為了盡快適應工作,他積極參與了公司安排的入職培訓,包括駐紮在水稻和小麥基地裏,從認識鋤頭、耙、木犁等傳統農具和識別、分類種子做起,參與了刨地鬆土、下種插秧、灌溉等傳統農業生產的全流程工作。
回想起自己剛進入公司時的經歷,王宏鵬感嘆:「只有在親手勞動後才真正懂得『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句的含義。」他翻出一張自己扛着鋤頭在田地裏的照片展示給香港文匯報記者笑着說,現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農業生產的各環節都無人化、機械化、智能化、數字化了。但香港田地極少,所以自己連大米是怎麼來的都不曾了解。
扎根合肥 在這裏找到歸屬感
他以鬆土為例表示:「開始我不知道要用巧勁,把自己的手都磨脫皮了,兩個禮拜就直接把我幹趴了。」就這樣,通過親身參與傳統農業勞動實踐,王宏鵬在短短幾個月內對公司主營的農作物情況都有了扎實的掌握,為更好向海外推銷公司產品打下基礎。
王宏鵬曾在香港消防處服役近8年,其間因工傷退居二線。後來,他赴英國讀書,並在東南亞生活了近兩年。回到香港後他入職了一家地產公司,在被外派至合肥期間,他先後遇見愛人、組建家庭,最終在女兒出生後決定扎根合肥發展。現今,王宏鵬在合肥已工作生活了14年,他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快速發展取得的成就,更在這裏找到歸屬感,希望全家有更好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