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二季度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增長3.1%,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亦上升0.4%,維持全年2%至3%的增長預測。在美國關稅戰持續、全球貿易不確定性高企的背景下,本港經濟交出了一份超出預期的答卷,背後是特區政府「搶企業、搶人才、搶資本」三大策略精準發力的成果。未來香港應繼續發揮「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加快產業升級轉型,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招商引資。截至2025年7月底,香港註冊本地公司突破150萬家,註冊非香港公司逾1.5萬家,雙雙刷新歷史紀錄。投資推廣署自2023年1月以來,已協助1,333家企業在港開設或擴展業務,引入直接投資1,740億港元,創造逾1.9萬個新增職位。其中,金融服務及金融科技企業佔比近三成,家族辦公室、專業服務等高增值行業亦成為重要增長點。
在人才引進方面,香港更以「全球搶人才」的魄力交出亮眼成績單。自去年6月1日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各項人才輸入計劃共接獲逾19萬宗申請,當中近14萬宗獲批。特區政府專門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為人才提供「從落地到融入」的全面服務,形成「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循環。
資本市場方面,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愈發凸顯。今年上半年,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突破1,100億港元,同比增長195%。新股集資額問鼎全球首位。內地互聯網巨頭京東近期完成對香港佳寶超市的收購,並宣布成立「創新零售-佳寶業務部」,標誌着內地企業正通過香港平台加速布局全球市場。正如京東負責人所言:「這次對佳寶的收購正是京東強化供應鏈戰略的關鍵落子,標誌着京東正式進軍香港實體零售領域」,表現出對香港消費市場及整體經濟充滿信心。
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強調,香港要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海外企業「引進來」的雙向平台。今年以來,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超20個內地餐飲品牌進駐香港,新能源、專業服務等領域企業亦將香港作為海外拓展的首站;同時,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企業通過香港布局亞洲市場,形成「資本、技術、人才」的全球流動樞紐。
香港經濟的良性增長,更體現在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傳統優勢產業持續發力:第二季度貨物出口按年實質增長11.5%,服務輸出擴張7.5%,訪港旅客數量同比增長12%,其中長途市場旅客增幅超20%,顯示香港作為國際旅遊、貿易中心的吸引力不減反增。另一方面,新興產業正成為增長新引擎。特區政府設立100億港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推出「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吸引全球前沿科技企業落戶。北部都會區建設加速推進,與大灣區創科協作日益緊密。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香港整體投資開支按年上升2.8%,其中購置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的開支急升,反映企業看好本港經濟前景。
不過,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仍揮之不去。美國關稅戰持續對全球貿易造成擾動,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貿易量增速將下調至1.8%;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經濟復甦仍存在不平衡性。面對挑戰,香港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際創科人才和企業落戶,推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建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令香港邁上更高質量新階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