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轟炸的校園」復原場景。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寶儀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偌大中國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在「被轟炸的校園」復原場景內,凌亂的書桌、翻倒的椅子、散落滿地的書籍資料,以震撼的視覺重現日軍暴行對教育設施的摧殘;竹織批盪屋頂的「烽火課堂」裏,小孩坐在沒有靠背的條凳上感受先師於山區陋室中堅守講台的感人場景;手機掃碼參與知識問答、學籍拍照填寫,觀眾還可以獲得一份「畢業證書」。這就是15日在廣州圖書館拉開帷幕的「烽火育才 絃歌不輟——粵港澳抗戰遷徙辦學檔案史料展」,通過挖掘展現抗戰時期粵港澳三地守望互助的歷史,為當代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學子厚植愛國情懷,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度融合與建設凝聚精神力量。

一路危難重重中仍堅持教學

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廣州地區許多學校為使教育不中斷,開始輾轉遷徙辦學,從城市遷往稍為安全的鄉村,也有部分學校遷至毗鄰的港澳地區辦學。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又有許多港澳學校遷回內地。從全面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大批華南地區學校毅然肩負起教育救國、文脈賡續之重任。許多學校在數年中歷經多次遷徙,足跡遍及廣東、廣西、湖南、雲南和港澳等地區。遷徙的路程迂曲而漫長,有些甚至要借道國外,還要穿過淪陷區的封鎖,一路困難與危險重重。

本次展覽由廣州市檔案館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檔案處、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州圖書館以及韶關、清遠、梅州、雲浮等多地檔案、文博系統單位共同協辦,廣州市檔案發展中心(廣州市音像資料館)承辦,以六大篇章完整勾勒這段特殊歷史。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場發現,展覽既有關於20世紀三十年代廣州地區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學教育、小學教育及幼兒教育等體系已初步建立的展示,也細數了80多年前,國立中山大學、省立文理學院、私立嶺南大學、香港南華學院和澳門雨芬中學為代表的大批華南地區學校在戰火中輾轉粵港澳多地遷徙辦學的歷程,還講述了大批先師學人在動盪流離中冒着戰火、克服物資嚴重匱乏的困難堅持教學研究,以學術救國、讀書報國的行動支援祖國的抗戰救亡和建設,展示了粵港澳三地有共同淵源的「聯號」學校以及近年由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發起創立的「姊妹學校」締結計劃發展建設情況等。

先輩學人在戰亂中輾轉求學

據介紹,展覽首次公開展示了眾多粵港澳學子在戰亂中輾轉求學的原始紀錄,包括黃本立院士在樂昌私立廣州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的學籍表,黃翠芬院士借讀坪石國立中山大學的成績單,葉叔華院士跨越香港、樂昌、連縣多地求學的學籍表等。從一張張泛黃的檔案中,觀眾可以感受先輩學人在民族危難時刻的堅韌及其深厚的愛國情誼。

香港文匯報記者從主辦方獲悉,展覽通過「遷徙示意圖+珍稀檔案」的立體呈現方式,讓觀眾得以清晰追溯這些學府在戰火中為保存文脈而進行的地理大轉移。這些首次系統展出的原始檔案,為深入研究華南教育抗戰史奠定了學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