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良 全國人大代表 教聯會主席

近年,數字科技迅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愈來愈高,並逐步改變教育生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傳統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能解答學生疑難、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援、提升教學效能,還能生成測驗和考試題目,以及為學生的作業評分並提供回饋。此外,人工智能還能整理教學大綱、課程計劃和閱讀材料,協助教師備課。

隨着人工智能工具投入應用,教師的角色不再局限於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逐步轉型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促進者及指導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善用科技工具,幫助他們掌握批判性思考、創意思維等高階能力。而教師亦需設計符合學生需要的教學內容及評估方法。

傳幫帶 提高教師掌握程度

根據教聯會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香港教師普遍已開始使用人工智能協助備課、製作教學資源及處理行政工作;但同時面對不少挑戰,例如生成內容準確性不足等,導致教師需額外花時間核實資料準確性。而且,教師對數字工具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調查指出,儘管超過一半教師曾接受相關培訓,但自評熟練掌握人工智能教學工具的教師比例仍然偏低。

特區政府現正積極推動數字教育,成立了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聚焦四大方向。其中一項就是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推動學校運用創新科技輔助教學。以上方向正確,未來應重點提供系統化的教師培訓及專業支援,包括數字課堂設計、數據驅動教學、教育科技應用等,並設立教師學習圈,讓教師透過交流及實踐,逐步掌握人工智能工具的應用技巧。

為了縮窄校際差異,可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設立更多示範學校,打造成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並分享成功學校的經驗及教材,供其他學校借鑑。目前,部分推動資訊科技有成功經驗的學校,獲選為卓越中心學校,並由借調教師向其他學校提供到校支援服務及舉辦專業發展課程。筆者建議適度擴大計劃的規模,鼓勵更多有推廣人工智能教育成功經驗的學校,向其他學校提供支援,協助前線教師解決困難。

制訂教師數字素養框架

現時,國家已制訂標準,以評估教師掌握數字教育的情況。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教師數字素養》,包括數字化意識、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五個範疇的指標,為教師數字素養的培訓提供重要參考。部分國家如西班牙、奧地利、芬蘭等,也開發了教師數字素養評估工具,幫助教師進行反思與自我評估。特區政府可參考國家和海外的數字素養標準,制訂適合本地的指標,追蹤香港教師掌握數字教育的程度,以提供針對性的支援。

此外,特區政府應制訂人工智能教學實務指引,並提供具體案例,協助教師理解如何安全使用人工智能收集和保護學生數據。今年,國家教育部先後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為人工智能教育提供規範。前者圍繞課堂教學、組織實施、教學評價及教研支持方面提出建議;後者則明確各學段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規範。這些經驗值得香港借鑑,以制訂一套全面的指引,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標準。

教師是推動教育創新的核心力量。數字教育能否成功落實,最終取決於教師是否具備能力和信心迎接轉型。在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必須勇於調整角色。筆者期望特區政府能夠提供更多支援,協助教師善用人工智能輔助教學,推動教育創新,造福莘莘學子。